逆水,大山深处的“博士村”
2013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地位最高的是老师 这里36年走出40多名博、硕士,300名本科生
逆水,大山深处的“博士村”

 

常言道,“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安庆潜山县有个小山村,河水是由东向西穿行,故取名逆水村。

这个天柱山下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有村民3000多人,36年来,却走出了40多名博士、硕士以及300名本科大学生,大学以上学历竟高出全村总人口的10%,被当地百姓称为“博士村”。

英国华人社区领袖、法国国家一级教授、世行高级财务官、中央某部委司长、中科大超导物理学博士……逆水村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日前,记者进行了探访。

储北平 记者 刘海泉 文/图

“读书学习好,就能中诸侯”

逆水村距县城60多公里,这里青山环绕,溪水潺潺,炊烟袅袅,民风淳朴,一切都显得秀美而和谐。

与别处的“大河向东流”不同,这里由于山势阻隔,村里的河水是向西流的,所以村子就以“逆水”来命名。

逆水河两岸的山头有的像狮子、大象,有的像龙头、宝剑,村中自古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狮象把水口,宝剑插龙头;读书学习好,就能中诸侯”,以此来激励孩子们发奋读书。

逆水河畔的逆水中心小学,是这个村子里唯一一所完全小学,村里人都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启蒙教育。

初次来到学校,记者原以为自己这个陌生人出现在教室时,孩子们生性好奇,一定会喧哗,但令人吃惊的是,孩子们只是抬头看了看,随即注意力又回到了课堂上。

村民操龙飞家有三个大学生。他的弟弟是博士,现供职在中央某部委。两个孩子,一个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一个读大一。他笑着对记者说,村里的孩子好学是出了名的,所以孩子们在课堂的专注,他丝毫都不奇怪:“在农村,要想走出去,就要读书。”

穷莫丢书,富莫丢猪,这是逆水村的立村之本。

据逆水村委会副主任储著年介绍,逆水村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闭塞,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10多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由于条件艰苦,大家都认定一个朴素的道理:要想改变穷苦落后的面貌,就要靠知识,靠学习。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地位最高的是老师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能使普通农家的孩子走出大山,这样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逆水村一个3000多人口的小山村,为何在36年的岁月中,能够走出那么多的博士生和本科生呢?他们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诀呢?

身处逆水中心小学,记者发现,与周围简陋的农家平房相比,这里的操场宽阔、教学楼高耸、教学设备先进。“我们这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储著年自豪地说。

“在逆水村,老师是知识的象征,老师的地位是最高的。家长们把老师当做亲戚看待,老师则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储著年介绍说,每年春节后,村民们便挨家挨户地请老师吃饭,谁家请不动便没有面子,老师们说每年总有60餐上下。有的家长只要家里办大事,都要把老师请到场,以此来壮壮门面,并和老师沟通感情,谈谈孩子的学习情况。

村里尊师重教,老师们殚精竭虑,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

正值壮年的操天龙老师,被同事誉为“老黄牛”,为了不耽误学生一节课,他一直默默无闻带病坚持工作,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教学上。2008年6月的一天,他倒在讲台前,临终时手里还握着半截粉笔。

考上大学有奖励,老师待遇企业出

在逆水村,教育总是被放在首位。孩子们不比吃穿比学习,谁家孩子学习成绩好,谁家就是村民心目中的“光荣户”。

“过去因为穷,让孩子苦读书读好书以寻求出路,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口袋里殷实多了,在教育上的投入更是逐年加大。”储著年告诉记者,很多富起来的逆水村村民,纷纷出钱出力支持家乡教育。

逆水小学老学校原是由一家祠堂改建的,运动场地过于狭小,上世纪90年代,镇村决定搬迁学校。时任浩川林业开发公司总经理的储浩川,捐款30万元帮助学校搬迁。

“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为老师的待遇考虑。民办老师的待遇全由企业出。”储老告诉记者,老师的待遇好了,干劲也就更足了。另外,储浩川还制订了资助和奖励基金,对考上大学的孩子进行奖励,使得读书成为一种风尚。“考取了大学,给300,中专200,考取了高中,也给100元。”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储浩川,已是一位满头银发的古稀老人,但他主动请缨担任校外辅导员,时常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奔波操劳。

仰智慧是地地道道的逆水人,多年在外经商,他个人向逆水小学捐款5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立“智慧基金”,对村里家庭困难者子女上学进行资助。

尊师重教,走出大山的人,反哺母校;以成功的典范,作为激励孩子们奋斗的动力。如今上下联动,已成为当地发展教育的成功模式。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逆水村已经相继走出300名本科大学生、四十多名博士、硕士生。英国华人社区领袖、法国国家一级教授、世行高级财务官、中科大超导物理学博士……这些博士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逆水行舟用力撑 家家争出大学生

在村里采访时,记者看到不少人家的墙壁上都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这样的条幅。

“这是专门用来激励孩子好学上进的,家里有人考得上大学,走出门身板都挺得直直的。”储著年介绍说,如今,村里一家几个大学生,连续几代都是大学生的情况比比皆是。

现在中科院工作的操云甫博士,已是我国软件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在他的带动下,他的侄子、侄女都考取了大学,一家走出了4个大学生。

现在南京军区工作的陈传学,读大学时,除了助学金外,都是乡亲们东挪西借的钱。如今,他已把兄弟安排在外面打工,还准备把家搬到村镇来重建。

现已是县内一所完中骨干教师的储著彬,也是一位从贫苦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他父亲常年卧病在床,2008年就花去医药费近万元。他父亲含着热泪对记者说:“要不是孩子争气,我这个家庭早就完了。”

“走出去一名大学生,往大里讲,是村里加强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对家里来说,就等于致富了一个小家庭。”储著年说,尽管如今上大学不再是稀奇的事,但是尊师重教早已深入人心,相信未来村里的博士还会越来越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