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主,不走寻常路才有未来
2013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同质化现象、“职业农民”的人才困境……
农场主,不走寻常路才有未来

记者 赵汗青 董艳芬
 

面对以争取政府补贴为出发点的企业家资金涌入农场,同质化现象严重,政府应当如何引导应对?农场的多个业态现在面临着“职业农民”人才困境,资金暂时性短缺、发展思路狭隘、产权不明确、盲目性扩张等种种问题,当前企业家如何走一条特色之路?

“农场情结”:企业家的乡村梦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在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拼搏奋斗后,企业家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巨大的财富和社会认可,然而,正如普通人一样,回顾过往,他们的青春充满着梦想和励志故事。

对于疲于应对现实问题的企业家而言,乡村和农场是最好的休闲空间。此外,国家的优厚政策更是让企业家看准了农场这个巨大的盘,心动不已。

合肥智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张宝认为,部分企业家的“农场情结”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中央对三农改革工作高度重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 这种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对部分嗅觉灵敏的企业家而言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巨大的商机。

另外,对从农村走出来先富起来的部分企业家而言,农村是他们曾经熟悉的环境,投资和改变其面貌,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自己,吃上放心食材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如何向农村投入向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部分有责任的企业家逐步关注的重点。政府要在项目、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政策和力度,如加强项目引导、贴息或低息贷款,捆绑使用政策性支农资金,农业或农机具购置奖补,农场专项保险,税收优惠,培育示范性农场,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提高经营者能力和素质等。”张宝说。

专家支招:不走寻常路 完善产业链

当前企业家应秉持怎样的心态面对过于繁荣的市场?如何走一条特色之路?

张宝告诉记者,企业家发展家庭农场,不能仅依靠国家的奖扶政策,要改变观念:“找市长不如找市场”,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不靠奖补就能实现农场的盈利。

打造一套独特的产业链,通过整合种植、养殖、加工/深加工、配送、采摘、观光、餐饮、休闲等功能构建成相互依存、互为资源的生态循环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产业链。

避免同质化经营及恶性竞争,走错位竞争、质量取胜之路,要对农场及产品准确定位,彰显高端、精品、特色、体验、规模、养生、生态、有机等理念和概念。

“不走寻常路”,要注重品牌宣传和产品创新工作,如网上开店,直接销售和配送;建立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联盟等。

安徽省农委合作经济指导处副处长吕健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三种经营方式,公司化经营相对于家庭承包及合作社形式,是比较高级的经营方式,公司如果想大规模流转土地来做农场,往往是铩羽而归。

“不同所有制环境、文化氛围、技术,和工业商业是不一样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有很大区别,资金技术,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当地招商引资也要考虑成熟。”吕健魁说。

吕健魁认为,土地确权是为了更好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基本条件具备,对承租方来讲,土地流转和经营,双方利益更清晰明确。

对于当前一些农场公司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难题,吕健魁称,希望能走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的道路,让科研机构或农委下属事业单位来帮扶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