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童地轴 文化学者
对于童地轴来说,最难忘的中秋节应该是他考上大学那一年。
那时候乡下孩子唯一走出去的出路就是通过高考。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家教育资源有限,全国每年考取本科的也就20多万人,平均80多名考生才能录取一个本科生。因此考取一个本科大学生,方圆几十里都传遍了。乡里乡亲的亲戚朋友都要赶来祝贺。在大学开学前正逢中秋,依稀记得那个中秋节的夜晚月亮特别圆,家里很热闹,母亲说,那个中秋是她一辈子过得最舒坦的中秋节。
说起合肥的中秋习俗,童地轴说,他的孩提时代,每当中秋节来临(乡下也叫“八月节”),小伙伴们早早就提前上山采集一种叫“火把蓼”的长长的草,因为很经得起燃烧,一直是他们做火把的原材料。因此,中秋的兴奋总是被提前。
童地轴现在回想起中秋夜玩火把的那个劲头,都还有摩拳擦掌之势,还想跃跃欲试。几十年来,这个习俗也慢慢丢失了。现在的中秋夜晚,乡下也几乎没有人“玩火把”了。
“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脉。眼下,多元的文化元素日益占据了人们的内心,使得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被人们淡忘。原有的文化底蕴逐渐消失,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童地轴认为,每逢节日,浓厚的商业气息,过度的礼品包装,反而冲淡了原有的传统文化氛围。
“月饼越做越大,越做越奢侈,但是中秋节所含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意蕴却越来越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今年中秋,童地轴还是准备回乡下老家陪陪年迈的父母,陪他们一起吃吃月饼,一起看乡间的月亮,一起拉拉家常。“在父母身边过节是幸福的,不管你是什么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