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奔腾 区域经济发展,或以地方资源兴起,或以商贸纵横。安徽自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来,皖人以自我智慧,善策略,强变革,兴产业,百业兴隆。本报以阜阳、淮北、滁州三个城市为例,深入探究各地市是怎样突破窠臼,逐渐走向自己的辉煌。
“粮”阜阳:从百亿粮仓迈向千亿厨房
以全国0.5%的耕地,产出全国1%的粮食。阜阳,是全国闻名的百亿“江淮粮仓”。如今,百亿“江淮粮仓”正华丽转身,向千亿江淮厨房迈进。
产业化助力打造“百亿粮仓”
总投资额1.6亿元,拥有大型现代化方便面生产线8条、饼干生产线4条……位于阜阳颍东经济开发区的安徽麦德发食品有限公司,处处显现出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气息。
自2008年以来,阜阳粮食总产连年超过100亿斤,2012年,该市全年粮食总产达104.6亿斤,增长4.6%,实现“七连增、九连丰”,百亿江淮粮仓殷实,为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通过不断招商引资,延伸食品产业链条,逐渐形成了以太和为中心的面粉加工带和以颍东为中心方便食品加工带,现已拥有日产200吨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21家,日加工小麦能力6000吨;拥有方便面生产线41条,日生产方便面1600万包,从而把“卖原粮”变成了“卖产品”,粮食在产业化链条中大幅增值。
“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既确保了农民小麦的销路和收益,又确保了加工优质面粉的原料来源,实现了基地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2012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22元,比上年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
“大粮仓”迈向“大厨房”
目前,阜阳市已建设和形成一批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配套的原料基地,通过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原料,使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
阜阳九珍食品工业园总投资1.26亿元,是一家以生产调味品为主的企业。企业副总经理王晨告诉记者,企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完成利税2600万元。“九珍”牌系列调味品如今深受英国人的喜爱,为打开国际食品市场开辟了一条路子。“我们品牌的成功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名牌将在阜阳这块沃土上产生。”
目前,阜阳市食品生产企业达到近300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156个,初步形成酿酒、卷烟、调味品、粮油和肉类加工等八大生产门类530多个品种。
“大”滁州:方阵冲刺的战略突破
滁州乘着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东风,通过融入南京经济圈,打造宜人新城,推动六大支柱产业加速冲入安徽工业经济第一方阵。
“转型”成为发展的突破口
细细分析滁州的“两个资源”,传统家电产业有相当基础;地下资源当数凤阳的石英砂、定远盐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优势。而对于区位优势而言,滁州和长三角距离最近、接壤的边界最长,可以说是东部向西进的必经之地。
2012年,滁州市出台了强力推动六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根据方案,重点打造家电信息、硅(玻璃)、盐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每年实施60项重点工程,每年确保百个亿元项目竣工投产。
千亿元硅玻璃产业的凤阳县,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鼓励自主创新,新上一批能耗低、产出多、附加值高的项目,研发出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硅玻璃产业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
“大”滁州融进南京经济圈
目前,滁州已形成家电、汽车、机械、纺织、化工等主导六大支柱产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在政府层面,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国家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国家电子器件及绿色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建设,提供创新公共平台。在企业层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2012年完成200亿元技改投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04年,滁州与南京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东向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幕。2012年4月28日,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安徽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升皖江示范区建设水平的成果。
不仅如此,滁州提出“大滁城”概念,以滁州主城区为中心,以来安、全椒、乌衣为三个副中心,以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做到“一年全面启动,两年拉开框架,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展现新貌”,打造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城。
“精”淮北:产业精良、城市精美
淮北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近年来,辖区内煤炭资源日渐枯竭,每年都有煤矿关井闭坑,完全依靠煤电产业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窄,淮北即时选择城市产业转型,打造“精致”淮北。
产业结构单一的转型
“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下,城市经济以矿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严重;企业社会负担重,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等问题。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的淮北市,也不乏存在上述问题。”淮北政协曾就淮北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
淮北市原市长牛弩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淮北明确提出“从单一煤电行业向多元产业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物流业转型、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工矿伴生城市向山水生态城市转型、传统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六大转型路径。
“精致之城”的新思路
在这一过程中,淮北将产业转型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形成煤电、煤化工、食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主导产业,实现了以食品、机械制造为代表的非煤产业迅猛发展。经过数年发展,淮北非煤产业占工业比重由19.6%增至57.8%。
根据淮北经信委数据显示,当前淮北工业经济形势,煤炭弱势运行仍是导致淮北工业增速回落最直接的原因,短期内难以根本性扭转,并影响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工业增速形成下拉作用。结构不优是该市工业增速放缓的深层次因素。
今年9月11日,淮北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精致淮北”的意见,认为到2020年,把淮北基本建成“产业精良、文化精深、城市精美、作风精细”的精致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