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是不是马上发不出来了?”“延迟退休是为了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吗?”“专家讲了嘛,再不推迟退休年龄,养老金无法实现收支平衡。”最近对清华大学发布的养老改革方案格外关注。昨日《人民日报》就民众关注的延迟退休问题进行了追问。
延迟退休是为了弥补养老金不足吗?
人社部负责人多次表态,养老金支付没问题,不仅没缺口,到2012年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达2.3万亿元。2013年上半年,养老金收大于支,预计下半年延续此走势。
不过,对于官方回应,一些人并不相信。而另一组数据影响力似乎更大,即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2011年14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会影响养老金发放”。
究竟相信哪个?对此,人社部的负责人曾解释,事情并不复杂。目前养老保险没有全国统筹,1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缺口不假,但还有18个省份有盈余。前者缺口达700多亿元,乍看惊人,但盈余省份中,广东一省累计结余就超过3000亿元。从全国看,养老金结余稳步增加是客观事实,经过了严格的审计。
——养老金当期发放没问题,养老金收支状况不是延迟退休的先决条件
延迟退休会不会影响就业?
有专家认为,现在许多退休的老年人仍在就业,调整退休年龄后只是让这种隐性就业显性化,不会对就业产生冲击。还有专家提出,增加老年人就业时间可能创造新的岗位,比如老年人不能帮忙照顾第三代,会制造大量针对0~3岁婴幼儿的社会服务性岗位。
郑功成教授谈到,在劳动力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延迟法定的退休年龄,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冲击。不过,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工作岗位之间不是一对一的替代关系,实际的挤出效应需要综合测算。
唐钧则特别强调了对低收入者、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冲击。在劳动力市场上,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更弱。如果延迟退休年龄,就业的冲击将首先传导至这部分人,使其更难找到工作,而他们又不能退休领养老金,生活会非常艰难。
——延迟退休会对就业产生一定挤出效应,对低收入者、大龄劳动者的冲击更大
延迟退休,为何分歧大?
研究机构频频出台报告建议延迟退休,称“形势紧迫”、“不可拖延”,但每一次反对的声音都很高。
据了解,调整退休年龄涉及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不同群体的意见很不一致。临近退休年龄的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不论男女,多数认为可以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工程师等,往往是“越老越吃香”,很多人觉得这部分群体愿意延迟退休。
一线员工则多数认同目前的退休年龄规定,有的人甚至希望早点退休,以获取稳定的养老金收入。
既然有人想早退,有人想晚退,那么尊重个人意愿,想延就延,弹性退休、差别退休行不行?有若干方案提出此建议,同样招来反对声一片。有专家指出,这种“差别化”退休在操作层面上难以保证公平。
——一线工人多持反对意见,部分下岗工人等退休已等了十多年,差别退休则易引发“不公平”争议
延迟退休是否箭在弦上?
调整退休年龄,会像一些机构建议的那样很快实施吗?
记者致电人社部有关负责同志,得到的回复是,仍在进行相关研究,研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早在2005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曾开展过此类研究。有关专家的意见和社会各界的反映,人社部将高度关注,稳慎地对这项政策是否调整进行研究。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人社部要求多家研究机构限期出具调整退休年龄方案”,人社部相关司局予以否认,称不会像部分研究机构所建议的那样十二五期间退休年龄延长两岁或“明年起调整退休年龄”。
从全世界看,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特别是女工人的退休年龄相对较早,这是否意味着延退虽不会立即实施,但随着预期寿命提高,将是大势所趋?
——对退休政策“研究”不代表会立即调整,人社部未要求研究机构限期出具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