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民警余浩:大别山深处的“铁脚板”
2013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3年走遍7村68组,穿坏20多双鞋 客串交警、调解员,却没时间陪伴妻女
85后民警余浩:大别山深处的“铁脚板”

史隽贤 记者 曾梅 文/图
余浩为村民拍摄身份证照片
余浩帮助村民推车
余浩向村民解释户口本的事情
 

年仅26岁的他,主动要求扎根大别山区。3年里,他走遍辖区7个行政村68个村民组,办理证件、调解纠纷。客串交警、调解员,他成了群众眼里的“全能型”民警,他的手机号取代“110”,成了当地的热线电话。

常年的山路跋涉,使他穿坏了20多双皮鞋。于是,这个85后民警余浩,还有了一个别称:大别山里的“铁脚板”。

然而面对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他却满含愧疚。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能看看女儿。

“铁脚板” 3年穿坏20多双鞋  余浩,1987年出生,2009年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后,考入金寨县公安局。2010年4月被分配到燕子河派出所后,在他的主动要求下,来到了最偏远的长岭警务室。

长岭乡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面积134.1平方公里,相当于305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而且全是山区,1.6万多名村民分住在7个行政村、68个村民组。

3年的时间,余浩利用侦查案件、入户走访、上门服务等方式,走遍了辖区7村68组。警务室的文件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个档案盒,里面记载的全部是辖区居民的信息。

记者发现,尽管走泥泞的山路,余浩仍会穿着一双警用皮鞋。穿运动鞋不会更舒适一些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余浩笑了:“我是一名警察,我爱这身警服,我总觉得穿着威严帅气的警服,搭配运动鞋,会有损警察的形象。”

在燕子河派出所二楼余浩的宿舍里,记者看到他的床头摆放着整整一排的旧皮鞋,有的侧面已经开了胶。余浩告诉记者,常年走山路,让他的皮鞋损耗很快。在派出所的3年里,他穿坏的皮鞋足足有20多双。

给辖区居民 办身份证、户口本

8月20日一大早,按照工作计划,余浩要去附近的一个村子,给残疾老人办理二代身份证。跟在余浩身后,记者的脚步明显拖了后腿,甚至成了他的“累赘”,这反倒让余浩有些不好意思。“同样是5公里的路程,在大山里,要走上几个小时。”余浩说,3年里,他已经渐渐习惯。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走到哪里,余浩身上都少不了4个包。余浩介绍说,这4个包各有各的用途,一个是装档案、一个装表格、一个装电脑、一个装相机。

此外,他还要随身带着一块白布。“这是户籍室淘汰下来的照片背景布,方便二代证拍照用。”余浩边解释边拿出相机,上前帮老人捋好头发,扶正头部位置,按下快门。

“有次去侦查案件,正好遇到一位非婚生子,由于没带采血工具,不得不回去拿,一来一回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余浩说,从那以后,他学乖了,每次出门把所有能带的都带上,这样遇到事情能及时处理。

3年来,余浩已经为群众代办各类户口证件586件,特别是近两年的中高考期间,他更是加班加点在考试前将辖区的85个身份证全部发到了考生手中。

客串交警、调解员的“全能型”民警

“长岭没有交警,所以我还经常干交警的活。”余浩笑着说。

余浩说,有次,一位村民在乡政府办公楼外,驾驶一辆满载沙子的小货车在倒车时,不慎将路灯杆撞倒了,打电话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嫌远不愿意过来,于是他“呼叫”了余浩。接到电话,余浩二话没说立即赶赴现场。拍照取证、联系保险公司,最终把问题圆满解决了。

还有一次,长岭乡一个村民组的两家人发生矛盾打了起来,余浩跋涉20多公里山路,来到事发地点,耐心调解之后,两人不再打架,于是他返回派出所,可刚到派出所,得知两人又打了起来,余浩只好又折回去劝说,这次终于彻底把两人劝好。

在平常人看来,这些小事很麻烦,但余浩却总给自己“找麻烦”。3年里,只要余浩去过的地方,他都会给大家发一张警民联系卡。“长岭乡大多数群众都知道我的手机号码,有事他们不打‘110’,直接打我手机。”余浩说。

微博、QQ,创新工作方法他最在行

在日常工作中,26岁的余浩充分发挥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的优势,创新了很多工作方法。

大别山区,山高坡陡,经常会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为了及时提醒当地百姓,余浩会采用“警请通报”“温馨提示”的方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指导单位和群众学会自救。

为了方便群众,他还开通了网名“小余警官”的警务QQ和新浪微博“长岭警务”。采访中余浩说,他还有个“大胆”的设想,就是在网上注册“网上警务室”。

面对贫困村民捐款、帮助毫不迟疑

2012年夏天,长岭乡界岭村的一个姓龚的老人到派出所办户口簿时,由于村里没开证明,户籍民警没有给予办理。当时也在所里的余浩认真核查后,不仅为龚老办好了户口簿,还在老人离开时塞上10元钱,让龚老到街上买午饭吃。

好心有好报,后来有次,余浩到龚老家附近的村庄处理一起纠纷时,龚老得知后出门帮助调解,纠纷很快就解决了,给余浩的工作帮了大忙。

2011年10月,在得知长岭乡中学生敖某父母先后去世,与姐姐相依为命的情况后,余浩当即带上衣物前去救助。   此后,余浩每月都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拿出200元钱,送给敖某作为生活费,并承诺一直扶持其到学业结束。

最大心愿 是“回家看女儿”

余浩6岁丧父,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放学就回家帮母亲干活,春天采茶、炒茶,秋天打板栗卖。闲暇时,还要抓蛇卖到镇上的饭馆。”余浩说,相比其他85后的年轻人,他更能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余浩的妻子名叫徐静,两人是大学时恋爱,毕业后结婚的。提起这个忙碌的丈夫,徐静说,结婚之后,她就很少能见到丈夫的影子。

“他很善良,大部分时间都是去帮助村民办事情。我当初也就是看上了他的善良,所以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后悔。”徐静说。

“以前不忙的时候,平均两星期回县城(的家)一次,现在忙了,想回一次家都很难了。”余浩说,去年底,妻子临盆,等他连夜从金寨赶到合肥时,女儿已经出生。今年燕子河派出所创建“一级派出所”,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没办法,余浩曾一度把妻女留在了合肥丈母娘家照顾。

聊到这里,余浩的眼神里充满愧疚。他说,尽管妻子一直很理解,并且支持自己,但他还是觉得对不住妻子和女儿。

采访中,记者问余浩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余浩立刻脱口而出:“回家看女儿!”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愿望,在余浩眼里,却成了一种奢侈。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