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乐园:不搞艺术,不卖酒肉,只爱生活
在崔岗,棉花乐园是一个更具个性和青春气息的地方。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共同出资租下农民的房子,开启了这个梦幻般的业余空间。
除了他们高调标榜的“不搞艺术,不卖酒肉,只爱生活”,创始人之一“合肥四院”(微博ID)补充说,还是为了“实现我们在郊外有一间大房子的梦想”。
关于棉花乐园这个名字的由来,另一位创始人“安安”(网名)介绍,“棉花是因为租房时房前有一片棉花田,而且棉花柔软又有韧性,有着无限的可能,乐园则来自失乐园,是属于我们的另一片乐土。”
从房子装修开始,他们就自己设计家具、壁炉,然后自己贴磁砖、马赛克,刷油漆、在灯具上画画……今年春天,他们种下花草,接着又开始改造旧家具,做手工蜡烛、香皂,制作美食、播放电影投影……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有更多乐趣。“以后我们想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包括在院子做个露天电影,给村里的孩子们免费放儿童片。”安安说,棉花乐园关于生活的理念,将在不断的分享中升华。
如今,乐园的“股东”们,因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主要是周末去打理小院,平时一般谁有空谁就去探视。“合肥四院”出勤率最高,“因为他得去照顾花草小鱼和乌龟”。
未来,乐园的“小伙伴们”,还打算邀请旅行、美食、摄影达人来小院做一些对话活动。而这些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个开始,更有意思的生活实践,还远未到来。
胡海林:海归艺术家的返乡路
在目前入驻崔岗的艺术家中,胡海林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一位海归艺术家。虽然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但他对本土艺术圈并不陌生。在发现崔岗村后,他最终放弃了定居加拿大的打算,决心返乡继续他的艺术事业。
宿命:转了一圈回到原点
1978年,胡海林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待了几年,后进入深圳大学建筑系,教授美术和室内设计。
胡海林是中国第一代室内设计人才,执教鞭20年,为中国培养了不少室内设计精英。2008年,胡海林全家移民加拿大,儿子已经入了加拿大籍,而他自己就在将要入籍的时候,选择回到了故乡。
几十年来,胡海林始终心系家乡艺术发展。其间,他一直保持与合肥艺术家圈的联系。2011年,他断断续续回国,在得知崔岗村这个地方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租了一间农房,准备做自己的工作室。
去年6月,他干脆不再回加拿大,开始专心装修工作室。在崔岗村见到他时,他正冒着高温,自己动手搅拌腻子粉,粉刷墙面。
“我1976年在肥西插队,现在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崔岗村就在他当年插队的地方附近,这位老艺术家的返乡路,充满了宿命的色彩。
计划:画画,制陶,吃土菜
胡海林给自己租来的农房砌了一道院墙,里面摆放了从周边农户家里收来的各种石制农具,有石碾盘、石臼、石槽,最引人注目的,是摆放在院门两边的石墩。据他说,这是原来有钱人家才有的建筑装饰。
原本普通的农家院落,在他的装点下,突然就有了艺术灵气。他在靠墙的地方,搭了一个凉棚,下面摆放了木制的长桌和条凳,桌上放置了一些陶器和其他饰物。
在原来的农房旁边,胡海林盖了一间小房子,计划作为画室,上面则是一个宽敞的露台。过段时间,一台陶瓷炉即将搬到画室旁边。
院中农户留下的厨房,原封未动,胡海林打算将来用来招待过往的艺术家。画画,制陶,聊天,吃土菜,甚至还可以住宿,在他的计划中,这里将成为艺术家创作、生活、交流的一个美好场所。
至于工作室的名称,胡海林说暂时还没想好。不过他并不着急,大部分的装修都是他和朋友亲自动手,与“艺术家村”的扩容一样,他希望可以慢慢去完成,体验其中的乐趣。
愿望:促进区域艺术交流
“如果建好了,形成规模和影响,崔岗村将是全国第一个远郊艺术区。”胡海林说,崔岗村所在地,原本就有三国遗址公园等文化遗存,又是水源涵养地,基础比较好。
在对未来抱有很大期待的同时,胡海林也表达了他的担心,“政府只要把基础设施做好就行了,而不能过多介入。让艺术家自己去折腾,反而能发展起来。”
不过胡海林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对艺术家的这种自发入驻行为,还是支持的,而且同意艺术家们的看法,非常难得。“崔岗村发展成一个艺术家小镇,有一定的阶段性,不能急于求成。其本身也是对艺术家创造过程的记录。”
因为对国内外艺术发展现状都比较了解,胡海林也有自己的想法,“崔岗艺术区发展起来之后,可以加强与各地的艺术家村落的互动交流,利用这个平台,向外地推介安徽艺术。”胡海林的这一愿望,反映了老一辈艺术家,对本土艺术发展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