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守望
2013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孤独的守望

翟玉婷 记者 李皖婷/文 程兆/图
 

核心提示

她们在养老院艰难着最后的时光;

尽管儿孙满堂,却鲜有亲人探望;

“常回家看看”虽已入法,该来的还是没来

离开了家庭环境,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往往更需要子女的问候。在他们日益狭小的世界中,对子女的汹涌思念显得愈发无处安放。那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一个多月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增加了吗?在合肥花冲养老院,记者静静聆听老人心底渴望的声音。

○心酸故事①

90岁的汤欣荣,已经在花冲养老院住了3年。她有7个孩子,3个女儿和4个儿子。可自从住进来后,子女们极少露面。

7个子女和3年养老院生活

在她的印象中,大女儿已经一年多没出现过,“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大儿子和三儿子有时也会来看她,但最近一段时间都没有来过,打电话也不接。“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对她的子女似乎毫无效果。

51岁就守寡的汤欣荣,生活的重心早就转移到子女的身上。早年因为家境窘迫,她曾外出讨饭,只为了能把子女拉扯成人。然而让她绝望的是,3年多来,几个子女在看望她的问题上,你推我我推你,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一个都不来,连除夕都是她一个人在养老院过的。

“我想他们,他们不想我。”汤欣荣把子女不常露面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老了,不能干活了”。因为患有关节炎,她连坐下来都会疼。来养老院,是因为在这里还能有口饭吃。

汤欣荣在肥西老家的房子早已被拆,在她的脑海里,“家”的概念已经牢牢绑在了子女身上,然而极少露面的子女,让这个捆绑也显得越来越飘渺。

○心酸故事②

89岁的孙淑芳躺在床上哭了很久。问她哭什么,她只缓慢地重复一句:“我想女儿,我想回家。”

她捧着女儿送的手机

8月13日下午,89岁的孙淑芳躺在床上哭了很久。前一天,一个多月没来看她的女儿原本说好要来,却不知何故临时爽约;13日仍没有等到女儿的孙淑芳,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思念。

满头白发的孙淑芳已经很难和人交流。耳朵不好,说话声音也小到需要人努力分辨。问她哭什么,她只缓慢地重复一句:“我想女儿,我想回家。”

“她算是不错了,女儿隔一段时间就来看她一次。”一旁的看护说。

孙淑芳的床上放了一个小塑料袋,她哆嗦着从里面拿出一个手绢包。打开来看,里面有一个手机,一个装玉佩的盒子,还有一些杂物。她拿出手机和玉佩盒子给人看,隔壁床的老人“翻译”说,这是她女儿给她的。原来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仍旧是对于女儿的思念。

“常有老人突然说,想孩子了,让我们打电话叫他们来。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很为难,子女把老人送来养老院,就是希望我们能照顾,老是给他们打电话,会被人嫌的。”看护小声嘀咕。

晚饭来了,是稀饭、咸菜和鸡蛋。孙淑芳不想吃,她想要继续跟人说说女儿。或许,即使是谈起女儿,也能让她得到慰藉。

○心酸故事③

84岁的汤华清走路特别容易摔倒 ,从去年三月份到现在,4个儿子没再来过一次。

有4个儿子,却只有老伴陪着

老人们陆续开始吃晚饭的时候,瘦弱的汤华清却安静地坐在床边。由于大小便失禁,这个84岁老人的床上始终垫着厚厚的毛巾。

汤华清中风后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失语,大小便失禁,而且特别容易摔倒。所以她大多数时间都坐着,“不然说摔倒就摔倒”。

汤华清有老伴,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望她。汤华清还有4个儿子,在她刚住进来时,儿子们会各自带着孩子来看她,但现在次数越来越少,从去年三月份到现在,4个儿子没再来过一次。

看护拿出一块木板架在床边的轮椅上,这是汤华清的“餐桌”。因为右手没有知觉,汤华清只能用左手拿起筷子,将面条艰难地送到嘴边,掉在桌上的面条,她就用手指慢慢地捡起来放进嘴里。

看护说,养老院提供喂饭服务,但每月要多交一百元钱。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汤华清选择自己吃饭。一小碗面条,汤华清往往要吃很久。

○养老院说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了,并没感觉到探望老人的子女数量明显增多,不来的就是不来,这可能跟施行时间短有关吧。”花冲养老院的李院长说。

原先不来的,现在还是没来

静安养亲苑院长朱泽文在采访中亦表示,“常回家看看”入法真正施行起来困难重重。抛去那些“不孝子女”不谈,其实还有很多人不能常来看父母,是因为诸如:工作在他乡、时间障碍、经济障碍、交通工具障碍等客观原因。“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应该谴责他们。”

为了确保子女能常来看老人,静安养亲苑采取了一个措施,即按月缴费。一个月缴一次费用,至少能确保子女每个月来看望老人一次。

对此,也有人好奇,那转账或是汇款行不行?对此,朱泽文表示,他们并没有约束费用缴纳方式,也确实有少数在外地的子女采用转账的方式来缴费。“其实实行按月来缴钱这个举措,只是个提醒,让儿女心里有个牵挂。关心老人的,会常来看望;不想看的,怎么提醒也没用。”静安养亲苑的一位医生说。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老人姓名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别让“常回家看看”成“意外惊喜”

一份调查显示,子女探望频率直接影响空巢老人跌倒的发生,这是因为空巢老人心里孤寂,情绪低落,容易走神,所以易导致跌倒等伤害的发生。

常年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离开了原来的生活圈,更需要子女的问候。对他们而言,我们只是几个陌生人,老人都会拉着我们的手不放,一遍又一遍叙说着自己对子女的思念;可想而知,如果是子女来看望他们,对他们而言将会是多么巨大的喜悦。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回家看看”这种天经地义的事,竟会变成老人的“意外惊喜”呢?

“常回家看看”入法,其实是提醒和督促子女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具有良善的制度初衷。但是,入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入心,心里时刻装着老人,装着温情,才能真正化解“空巢老人”的寂寞与困难。

延伸阅读

看外国如何“常回家看看”

印度:不照顾父母,坐牢3个月

2007年,在印度南部一个火葬场,工人正准备焚烧一具尸体时,尸体竟然“活”了过来!他哭着说:“我不想活了,为什么要救我?!”此人已75岁,患癌症后子女不愿付医疗费,于是他绝望地走向火葬场。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印度立法:如果孩子不照顾父母,将被关上三个月。印度媒体大多认为这部法律出台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来。

新加坡:有专门法律和专门法庭

1994年,新加坡制定了《赡养父母法》,规定在新加坡,如果发现子女确实未遵守该法,法院将判决对其罚款一万新加坡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1996年6月根据该法,新加坡又设立了赡养父母仲裁法庭。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