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审计署官网发布消息,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本次全国性审计工作将于8月1日起全面展开,全国审计机关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7月29日《新京报》)
对于地方债,清理摸底显然是一项基础工作。只有掌握了整体情况和结构状态,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从以往的情况看,虽然在总额上尚处于可控状态,但从结构上看却参差不齐。本次对36个地区的审计显示,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偿还债务的能力也完全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当前经济下行严重,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楼市调控对地方土地财政又起到了压制作用,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地方债的上行风险。
不过,从之前的历次清理来看,由于受债务透明度的影响,摸清地方债的数量极为困难。很多时候,由地方上报的债务数据缺乏真实性,数据隐瞒和数据浮夸同时存在:对于医疗投入、农村债务等等历史性债务,有注水虚报的趋势,以便为争取政策打下伏笔;而对于融资平台衍生的新债,又有刻意隐瞒之嫌。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实施“债务锁定”之后,一些债务不但没有得到消解,反倒不断增长。这其间固然跟清理的体系有关,更恐怕在于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使地方债失去有效管控。
地方债摸底并不困难,但不能仅仅是一个数据或参考指标,更主要的是应转化成清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动力,从制度和决策层面下决心真正把地方债控制下来,以消除由此带来的风险问题。 从时下的情况来看,化解地方债并不缺乏技术难题,关键在于顶层设计方面,如何体现“勇士断臂”的勇气,通过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绩效考核和问责跟进等措施,让“可控”变成“实控”,以达到既要压缩地方债的数量规模,又要提升其使用质量的目的。唯有如此,地方债摸底清理才不会变成年复一年的数据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