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第一家民营艺术馆成立至今,20多年过去,无数民间艺术馆随时代的浪潮沉浮,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着方向与出路。公共艺术馆和民营艺术馆,共同支撑着城市的文化取向。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有各种各样的艺术馆,此起彼伏。但在安徽,私人艺术馆还是个新兴事物。今年5月18日上午,我省首家颇具规模的民营名人书画作品艺术馆——勤利在合肥隆重开张。它全年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方便民众零消费近距离欣赏众多高端的书画艺术精品。相比起北京、上海等一线大都市,安徽本土的美术馆、艺术馆离真正的“春暖花开”又有多远呢?
艺术进入私人时代
王羲之的《平安帖》、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2012年底,这些国宝级藏品,不是在故宫,而是在上海一个私人美术馆——龙美术馆的展厅里露出了它们的真容。
可以看出,当前,中国艺术收藏已经进入了“私人时代”——据统计,我国注册私人美术馆已经发展到1000余家。建立自己的美术馆,被称为“富豪们的另一项财富冒险”。
统计出来的数目,全国注册的私人美术馆有一千余家,加上许多没注册的,数目更多。但真正称得上专业的其实很少。
大部分人有办美术馆的念头,但对美术馆和它背后的体系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他们甚至直接把美术馆理解为画廊,或者仅仅是收藏品的积聚。
美术馆有它本身建制上的要求,要有学术研究、收藏、展览、教育等功能,在这些方面,很多美术馆都跟不上。
合肥的艺术馆屈指可数
当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投向艺术品收藏,当越来越多的私人艺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合肥情况又如何?
应该来说,合肥的画廊还是很多的。但是上规模的私人艺术馆屈指可数,除了前几年成立的有集团资金支持的中环艺术馆外,今年开业的勤利艺术馆应该算规模较大的。
“那栋楼里有什么?”很多路过裕丰花鸟市场西大门的人都会有此疑惑。进去打探一番,你会发现在二楼有个展厅,里面陈列的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书画家作品,有的是默默无名,有的在全国小有名气。三楼则是个书画创作室。
而中环艺术馆里的主要陈列品也是在二楼,目前展出的是省内一些油画家们的作品。它的一楼,却个是楼盘销售区域。里面的工作人员说,不久之后,销售部将撤离此地,那时就会成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展览平台。
创办至今,两个艺术馆都举办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活动,一度成为推荐年轻艺术家和安徽本土书画家作品展示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他们曾高谈阔论探讨学术,也曾挥毫即兴创作。
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的支持
和公共艺术馆不同的是,私人艺术馆没有大量的国家资金支持,那就必然要涉及到资金和盈利的问题。毕竟艺术馆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投入,却不像经营商业那样能取得大量利润回报。
很多人都会质疑商业和艺术能否完美地结合,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和有分量的馆藏,艺术馆无疑连第一步都会迈得十分艰难,今后也会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支撑美术馆,这很重要。非营利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代表它不可以盈利。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就在一个小城市里,但它每年可以给城市带来400亿欧元的GDP。而纽约的MOMA美术馆,每天门口排着长龙,一年的门票收入超过1亿多美金。
所以要想实现美术馆的收支平衡,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运营团队。现在,私人美术馆完全具备了盈利的可能性——展览可以通过出售门票盈利,也可以出售艺术的出版物、衍生品,还可以做艺术品买卖的顾问。
但是走访合肥的艺术馆,发现他们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门票盈利是不可能的,也不会产生效益。而艺术出版物和衍生品,目前也是因为在起步阶段,无法做起来。
勤利艺术馆主要是以其它文化产业来支撑,而中环艺术馆则是有集团资金的支持,准备走公益和权威的路线。但他们都表示,要靠艺术馆来盈利,会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