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踢球 程贤钧
努力需100%的集中
时评家的忧与伤 李寅初
3上一篇 2013年7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时评家的忧与伤 李寅初

 

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曾有一段对于社会转型期种种怪现象充满困惑的日子。那几年,热衷于追逐各大媒体的时事评论,以为释疑解惑、快意恩仇莫过于此了。记得追逐过的时评人中,有几个颇为“怪异”的名字,一见之下,殊难忘怀,比如“令狐补充”、“十年砍柴”、“五岳散人”。这其中,散人的文笔最是狂野不羁,其文嬉笑怒骂,犀利异常,读来令人常有手起刀落之感。少年的意气与热血,在这追逐中得到了极大的宣泄与缓解。

尤让我艳羡的是,据说散人下笔千言不过半个小时,绝对属于倚马可待的捷才!虽然近些年来,读时评少了,但如今读到他的新书《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还是感到了一种久违的畅快淋漓。

这些年来,社会进步之处毋庸置言,但公权力的肆意、公民常识的匮乏、民众的焦虑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从散人书中屡屡提到的“食品安全、公车改革、打拐、拼爹”等关键词就可见一斑。梁文道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评论家都应该期盼自己的文章速朽,若总有现实意义,那是一种悲哀。因为倘若“不朽”了,那就意味着你笔下的事情在重复出现。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现实的屹立不倒自然是对作者最大的嘲讽。

这算是一个时评家的忧与伤了。用青年学者羽戈的话来说就是,“你在彼时彼刻写作的评论,用于此时此刻,只需把所评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诸要素替换一下,论点、论证逻辑,照样成立。” 某种意义上,“时评写作已经沦为一种机械化的重复劳动。”每次我读到这段话,总觉得有一种刻骨的凉意与悲伤。

有时候,我忍不住想,对于散人这些时评人来说,倘若没有一颗强韧的心,对脚下这块土地深沉的爱与恒久的激情,又能有怎样的动力支持他们日复一日写到今天呢?我自忖没有这份勇气,所以才选择了一种“沉默的自由”,面对现实常做鸵鸟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真的忘记了初衷,忘记了如何对那些日拱一卒,做着一种“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的人保持着最真诚的敬仰。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