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21名冠以“神童”称号的少年,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开创了中国教育先河。
35年后,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长大了,但在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里,他们很多依旧是最年轻的博士和教授。
35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已毕业2700名学生,一路辉煌的同时,也伴随着质疑。神童教育?拔苗助长?还是因材施教?本周开始,中科大已迎来1978级少年班学院学生返校日。记者日前走进中国科大,为你揭开少年班神秘的面纱。
最小11岁: 1978年迎来第一期21名学生
在中科大《少年班的建立与思考》一文中,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回忆1974年5月第二次访华时,他写了一份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建议在中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1977年10月,江西教师倪霖写信给当时的方毅副总理,推荐13岁的智力超常少年宁铂。方毅对此信作出批示:“请科技大学去了解一下,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因为宁铂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录取的年龄最小的学生,结果全国都轰动了……
就这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了创办少年班的设想……
当年,招生工作人员奔赴上海、长沙、沈阳、福州、扬州等地,通过群众推荐和实地了解,发现了一批成绩优秀、16岁以下的学生。通过笔试和口试、体检等,最终确定了21名智力超常少年成为少年班首批学员,他们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11岁,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甚至还有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来自合肥市长丰县的高一学生王永,就是首批学员之一。据悉,面试那天,王永答对了所有的问题。老师当场说,他被录取了,并问他“通知书你是现在带走,还是寄到学校?”再后来,王永成为科大自动化系的一名教授。
1978年,少年班正式创办,并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同年,少年班学院迎来第二期少年班成员,这一期达到67名。
警示骄傲:大学语文第一课《伤仲永》
2006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78级首批学员回母校聚会。据统计,于1978年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学习的一期、二期学生共有88名。这88名学员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国,至少有七种国籍,除了近年回国的“海龟”们,仍有近六成同学留在北美。
来自校方的统计数字表明,少年班创办35年来,已毕业的2700名少年班学生中,91%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19%在科教界从事学术工作,至少有210多人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做教授,其中100多人在欧美一流名校做教授,仅哈佛大学就有6位;70%以上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制造等领域,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其中在世界500强任职的超过35%;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4人,美国物理学会士6人,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重要奖项的超过100人/项……
已毕业两千余人中,约有一半在国外工作、学习,他们中大部分佼佼者为外国科研机构或企业服务,但一部分人的事业与国内有密切的联系,每年都要回来几趟。在这些天才成才的背后,学院也会为他们“戒躁戒骄”。采访中,让记者记忆深刻的是:由于一进校就被罩上了“天才少年”的耀眼光环,少年班“大学语文”的第一课就是王安石的《伤仲永》,以警示学生不要“骄傲”。
“神童”称谓:要给新生“泼冷水”
每年报考中国科大少年班的有数千人,最后录取50人左右。什么样的孩子能够上少年班?
据35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关键看学习能力和意愿。最初几年,中科大老师带着试卷到全国各地去考学生。后来,通过高考录取,根据学生高考成绩,确定复试人选。在复试环节,除了比较难的数学、物理笔试外,还设置了“现教现考”环节,以鉴别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
这些孩子,人们都习惯于称他们为“神童”,但在少年班学院里,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学生而已。每年新生入校后,从院长到老师,都会给这些“神童们”泼冷水,告诉他们不是什么神童。
学习自由:基础打好,自己决定楼盖几层
在很多人眼中,少年班最大的优势是进校后不分学科专业,类似于美国大学的本科生学院。学生第一年学基础课,一年后自由选择到不同学科大类平台,三年级再自由选择专业。
即将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深造的王嘉骝同学,是2009年高考安徽省第16名,他在填报志愿时,比较了国内最著名大学化学专业的课程,发现还是少年班学得深,于是选择了与中科大少年班一起编班学习的教学改革试点班(后简称00班)。
但大一的《数学分析》考试,就给了王嘉骝一个下马威,只考了69分!但王家骝咬咬牙挺过来了,他说今天回头看,感到很值,跟许多不同专业的高手一起学习、交流,眼界和思路都要宽广些。
据多位少年班毕业生介绍,少年班的学生很自由,学院并不要求他们今后如何如何,这就好比盖房子,先打好盖大楼的基础,至于你今后想盖几层,自己决定。 (图片由中科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