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官署:古代政治文化的缩影
徽州府衙:建筑史上的“徽州故宫”
徽州府衙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其府衙历经数次扩建,到明代中期达到格局最完整、规划最恢弘的历史时期,在建筑、史学界素有“徽州故宫”之称。可惜在上世纪80年代因故被拆除,仅仅保留了二堂的一小部分。2009年4月,徽州府衙的修复工作得以启动。
徽州府衙有南谯楼、仪门、正堂院落、后堂院落和廨舍院落五大组群。“知府断案”的正堂,是徽州府衙的主体,按清代形制恢复,还恢复了府衙仪门、息民亭和戒石碑亭等。修复后的徽州府衙,是以府衙建筑群依中轴线而成,和故宫一样。
修复完整后的府衙建筑群与古城内东谯楼、中和街、斗山街、打箍井街等历史街区形成一体,徽州古城得以再现明代旧貌。
芜湖“道台衙”:皖南建置最高的衙署
“道台衙”是今天芜湖境内的一处老地名,位于原“徽州码头”对岸的青弋江南岸,得名于“安徽宁池太广道衙署”,民间俗称“道台衙”。
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官方把其长官叫做“道员”,民间取其尊称则叫做“道台”,所谓的“道台衙”便是随“道台”而演化的一种通俗叫法。芜湖的“道台衙”是古代驻皖南建置最高的衙署。清代后期芜湖道之名称屡见史籍,清末李宝嘉所作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多次提到芜湖道。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道台衙”坐北朝南,正门很宽,门口两侧分守一对大石狮,四周院墙环绕,东西各有一扇辕门,大门外有一荷花池,又称“放生池”。抗战期间,“道台衙”内的建筑被作为避难所,后来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部分大木料又被拆去充建“中山纪念堂”,于是“道台衙”的原建筑荡然无存。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由此还引出不少有关慈禧太后与芜湖的传说,其中有些传说故事就发生在“道台衙”。今天关于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有几种说法,“芜湖说”就是其中之一。传说慈禧太后出生在芜湖,这当然应该和“道台衙”有关。
乡土民居:徽式民居天下闻名
绩溪石家村:棋盘上的徽派民居
石家村依照象棋棋盘的结构建造,村落经纬分明,形如棋盘,错落有致,道道相通,整个村庄的布局如一个棋盘,被人称作“棋盘上的村庄”。
石家村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徽派民宅,外观为石库门、小青瓦、白粉墙、马头檀等,石库门的门盖上置有门楼。门楼和门盖中间用青砖嵌白粉线条和砖雕作装饰。走进大门不足两步,便有一门式屏风,俗称水照门,按当地风俗,只有婚丧、喜庆等大事才能开启此门,平时出入皆走水照门两边。
屋内分上、下客堂,上客堂和下客堂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客厅,上堂和下堂中间隔一天井,天井地面用精加工的花岗岩石铺成,地下置下水道,地面至檐口装有落水管。天井又称明堂,是古代徽派建筑自然采光之用,同时又是屋面雨水排泄出处,俗有四水归明堂之称,象征财源不外流之意。厢房的窗门均有一块栏板,这是整个居室木雕艺术的精华所在,上面雕的古代故事中的人物、山水、交通工具等应有尽有,充分体现了皖南“三雕”中木雕艺术的魅力。
安庆古民居:徽式与本土的融合
安庆民居集南北方建筑特色,简洁淡雅,不像徽州那样繁琐及复杂,过于张扬。最有代表性的是同处于太湖县的蔡畈古民居和龙潭寨古民居。
蔡畈古民居位于汤泉乡金鹰村,现有房屋建筑600多间,徽派建筑和本土建筑有效融合在一起,飞檐翘角,马头高竖,古色古香。
众多民居中,最有气派的是殷良弼故居,做的是“八字门”,大小房屋有几十间,天井、阁楼、木栏杆显示着此屋以前的繁华。如今,古民居依然居住着80多户人家,数不清的弄道把这些房屋全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龙潭寨古民居,位于汤泉乡龙潭村,现有房屋建筑400多间,这里老屋堂厅众多,青砖小瓦,飞檐斗拱,建筑气魄宏伟。民居四周群山环抱,古木参天,一条小溪沿山谷蜿蜒而下,河岸铺满青石板,主要由五福桥、花屋堂厅、老屋堂厅、龙潭堂厅及众多民居组成,堂厅建筑年代均为清代中后期,民居多为解放前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