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新桥机场转场只有10天时间了,为了确保合肥机场在5月30日实现“一夜转场、一次成功”的目标,昨日上午,合肥新桥机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转场演练,接受转场前的再次“大考”。与首次演练相比,此次演练的旅客达到了1200人。
5月30日,乘客乘坐合肥起飞的飞机,请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乘坐。
5月29日22时以后,合肥骆岗机场不接受航班起飞、降落。
5月30日零点新桥机场正式开放。
演练时间表:
7:10,新桥机场航站楼及道口启用。
7:15~7:30,安检护卫部人员进入岗位,管理各通道、道口。
8:00,所有参演单位人员凭合肥骆岗机场通行证或新桥机场临时通行证进入各自岗位。
8:20,扮演旅客的学生陆续进入候机楼,领取托运箱、行李包等。
8:30,乘坐合肥-北京首趟航班的乘客开始办理登机牌。随后根据各自航班时刻不同,乘客到相应的值机柜台办理登机牌。
8:50,乘坐合肥-首尔首趟国际航班的乘客开始办理登机牌。
9:30,由成都飞往新桥的首趟航班降落。
10:20,由济州岛飞往新桥的首趟国际航班降落。
11:00,停机坪开始进行突发事件的演练。
12:00,所有旅客及行李流程,应急事件演练完毕。
演练科目:国内、国际进出港
昨日上午8:00,记者到达新桥机场4号出口大厅前,领取了通行证后,进入候机大厅。放眼望去,咨询台、值机岛柜台、护卫队人员、安检人员等各个岗位人员已经到齐,广播里已经在进行播音: “您乘坐的××航班马上就要起飞了,请抓紧到××登机口。”
“与上次演练不同的是,这次演练科目,除了国内航班,还有国际进出港航班的演练。”工作人员介绍,演练中,同时全面验证各类系统设施设备的可靠性、标志标线的适用性、各类流程的适用性及全面检验各单位保障人员对岗位和环境的熟悉度。全面验证各类运行指挥系统和各类运行、安保流程的有效性。
记者从新桥候机大厅内的电子显示屏上看到,昨日演练的进出港航班一共24个航班,其中进港12个航班,出港12个航班,分别有2个国际进出港航班、2个地区进出港航班、8个国内进出港航班。
参演人员:1200名学生“旅客”参演
此次演练主要是模拟和演练国际和国内旅客到港、值机、安检、候机、登机、离港以及CIP(商务贵宾)旅客保障全过程。为使模拟演练更接近真实,演练安排了模拟旅客1200人参演,分别模拟出港旅客和进港旅客。
按照“实战演练”原则,这些学生旅客被分批编入不同的航班号,每个航班安排1名轮椅旅客、2名贵宾旅客、2名商务旅客、5名头等舱旅客以及国际国内中转旅客。分别作为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旅客”进入航站楼,排队办理“乘机”手续、“托运” 箱包,然后进入安检区、候机区,最后按候机楼广播声提示,陆续进入登机廊桥。
记者看到,各个流程前后相接,井然有序。第一次参加演练的吴晓洁对记者说:“我是第一次来到机场,好在大厅里有许多指示牌,一看就明白了。”
王月明对记者说:“原来坐飞机比坐汽车的程序要复杂好多啊。好在工作人员都挺热情的。我现在知道了‘MU’原来是代表东航航班的”。
国内出港:托运行李、换登机牌,用时不到5分钟
昨日上午,小吴搭乘的是东航的MU5169Y次航班飞往北京。航班起飞的时间为9:30。东航的值机柜台在C区,很快小吴队列排队办理好了登机牌:“我来得早,从排队托运行李,到换好登机牌,5分钟不到,挺快的。”
安检通道虽然紧邻值机台,但是因为安检严格,通道口已经开始排队。记者随着“旅客”一同进入安检通道,原想“蒙混”过关,但是因为口袋里有深藏的打火机,还是被火眼金睛的安检人员查出,没收了。
国际出港:“过三关”、体温、证件都要符合要求
与国内出发一样,东航出发的国际及港澳台出发办理登机牌手续也是C区值机台。而其他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旅客则要到D区柜台办理值机手续。
乘客刘艳办理登机牌手续时,由于携带了超规格行李,需要到专门的柜台办理手续,耗时7分钟。
紧邻值机台D区的就是国际出发大厅。在这里出境的乘客需要通过中国检验检疫、中国海关、中国边检三道关口。
乘客吴晶晶拿着换好的登机牌后,来到国际出发厅,通过第一关检验检疫时,体温36.2,属于正常体温,顺利进入第二关海关检查。
海关检查中,吴晶晶没有携带违禁物品,也因此顺利过关。在第三关边检关卡中,吴晶晶要出示登机牌、出入境证件、护照、签证等等相关物品,进行核实、验证。
最后通过安检,顺利进入国际航班候机大厅。整个流程用时不到10分钟。
特殊旅客:工作人员专门陪伴上飞机
与MU5169Y次航班其他旅客不同的是,坐在轮椅上的旅客就显得“悠闲”许多,在机场工作人员的全程免费服务下,这位旅客很快到达了登机口。轮椅上的“残疾人”对记者说:“从最初进入候机大厅,到安检通道,再到登机,整个程序非常顺利,为残疾人专门开通的通道,非常人性化。”
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新桥机场在内部设计上,对残疾人在划分座位上,以及通道、卫生间、上下电梯等方面,都具备残疾人专用设施。”
记者 王玉 祝亮/文 黄洋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