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发梦者 ——王涤涤
2013年5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音乐发梦者 ——王涤涤

孙婷/文 程兆/图
 

这四张专辑,是德国ARCHIV公司在不同时期录制的四个不同版本。王涤涤说,由于刻纹母带的关系,老版的唱片音质优异。这些唱片的音质差别,也为他测试唱盘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

对某种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其相关器材的狂热追求,称之为“发烧”,“发烧友”这个叫法,最初也是用来形容音乐爱好者的。然而对于王涤涤,他不止是一位烧友,却更像一位音乐里的发梦者。一个想要让中国唱机走出国门的梦想,一个做出让黑胶唱片发挥出99.99%音质的完美唱机梦想。这个梦想,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一半;他正在为完成自己的旗舰产品努力着。近日,记者采访了全世界第一台全气浮唱盘的设计者王涤涤。

为什么模拟的比数字的好?因为人耳是肉长的

问:怎么走上收藏黑胶这条路上来的?

答:这个收藏是自然而然的,当时我有每一期中图公司的发行目录,印象中是从1991年,目录上没有了黑胶。(收藏CD)那时是大势所趋嘛,2004年,我几经斟酌还是把收藏的CD全部处理掉了,除了因为这些CD与黑胶大多数都是重复的之外,重要的是,CD的音质始终没有办法和黑胶相比。

问:会不会像当初清理CD一样,转让出去一些(黑胶)?

答:只要是不重复的就不会转让,只有当购进更高一级的版本,才会转让原有低一级的。这是我收藏唱片的原则。

还有我非常喜欢的曲目或版本,同样版本我会收藏两张,目的是怕它听得频率比较高,其实也不会有什么磨损,但人总是有一点心理因素,就是太喜欢了吧。

问:唱片会有磨损吗?

答:如果你的唱盘系统不太差,唱臂和唱头又调整得当,损耗会非常小。现在家里差不多有5000张,要把所有的唱片听坏,那我要活1000岁才行。哈哈…….

问:那又是如何开始设计唱盘的呢?

答:讲起来设计气浮唱盘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在使用日本的那个气浮唱盘过程中发现,它的气浮方式并不是最合理结构,简单的说就是气浮的不彻底。于是就萌发了设计做一个我想象中的气浮唱盘,就对空气轴承做了一些研究。空气轴承是很冷门的知识,当时凤阳路菜场附近有轴承一条街,我就去挨家挨户的咨询求教,几天下来皆无功而返。于是我转向书店和网络,尽管有关空气轴承的篇幅很小,但还是为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经过约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图纸的设计。这时让我既喜又愁,喜的是图纸终于画出来了,愁的是空气轴承怎么做?到哪里做?这个空气轴承加工过程也经历了有两年的时间,其中的周周折折甜酸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问:国外的黑胶市场如何?国内还有没有厂家发黑胶?

答:国外跟国内的情况也差不多,听黑胶的人相对听CD的人要少。国外有一些厂家还在陆续发黑胶,但发行量非常小,国内就更少。数字的东西再差,起码也有70~80分,但好也只能到90分这个水准。模拟的虽然好,但搭配和调整不当会在及格线以下,差的甚至只有30~40分。同样好的组合搭配和精确地调整可以达到95~99高分。

问:黑胶唱片会淘汰吗?为什么数字的没模拟的好?

答:我真的无法告诉你黑胶哪天会走进历史博物馆。按照我的理解,它肯定是会跟数码的软体并存的,只要有发烧友存在。有人说数字的东西肯定能超过模拟的,我认为只能无穷接近,却永远无法超越,原因是,人的耳朵是肉长的,不是机器人,关键就在这里。很多人钻在所谓的技术角度,但是他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你说人真正了解自己有多少,你可以到月亮上去,到月亮上并不难,但想把人自身完全了解却很难,那么对于人的听觉也是一样的。

我现在设计的唱盘系统,就是希望把唱片的信息,能够尽可能地发掘出来。让古老的黑胶唱片还原其真实的原来,让爱乐者听到最美好的音乐。

不赞同一味地注重设备,而忽略音乐

问:你如何看待现在的发烧现象?

答:玩音响听音乐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不太赞同一味地只注重设备,而忽略音乐。发烧圈里的人通常在意效果,听一张唱片,听不到2分钟就换,追求感官刺激,但对音乐的内容并不在意,国内这种现象很普遍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拥有一套好的音响设备无可厚非,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通过好的音响设备我们应该更静下心来聆听欣赏音乐,了解不同音乐的时代,走进音乐家的内心世界。

问:可记得自己收藏的最贵唱片了?

答:唱片贵的原因是号称版本,第一版不一定肯定贵,也要讲不同的曲目、编排;贵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存世量少,比如说头版的唱片,如果品相非常好,收藏价值就高。买唱片不是做买卖,我的目的是去听,头版的声音要比二版、三版要更好一些。但是价格适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就不是在听音乐,而是像收藏古玩一样。有些人说到古玩不是讨论文化价值怎样,而是这个能值多少钱,那是没有把这个当音乐来看待,最好是不要以这样的动机出发,比如说1000元买1张,不如买5张,听得更多。

英国有个DECCA唱片公司,瑞士的安塞美,他指挥的风格非常理性,他的乐队叫瑞士罗曼德,这个交响乐团也是最顶级的乐团,他大部分录音的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他带领乐团录制了大量唱片,可以说他的每一张唱片都是经典,特别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非常好,你说50年代发行的唱片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如果保存的非常好,现在真是非常贵,比如说他指挥的《天方夜谭》,1958年录的,如果这个唱片的第一版,现在差不多要好几百美元,我现在收藏的第二版和第三版,还有伦敦的第一版。

做旗舰产品会“往死里做”

问:有没有特别钟意的音乐家?

答:任何一个作曲家的作品,只要流传到现在,都是有艺术价值的。不同是风格各异而已,就好像你说是肉好吃还是鸡好吃?没有绝对的标准,各有各的味道。大指挥家卡尔伯姆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到,假设你碰到贝多芬你会怎样,他说我碰到贝多芬会行个大礼,让开,请贝多芬先生过去;那你碰到莫扎特呢,当然我上去就拥抱他。贝多芬是一个很伟大的作曲家是个乐圣,我崇敬他敬仰他,莫扎特离我很近,像亲人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什么音乐家最好的,他们像百花园中的花朵绽放异样缤纷的色彩。

问:完美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

答: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软件,在软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音响设备的四大块,音源,放大器、扬声器(电源、线材辅助的小件包含在内),还有就是听音环境也非常重要,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声学处理,合适的长宽比例,合适的吸音系数,扩散的特性、生产的均匀度等,需要一定的设计。不好的环境会造成扬声器出来的声音被污染了、失真了。有钱可以换更好的器材,但好的声音环境,不是那么容易就有的。我上面的房间,直角的墙角、木板和吸收材料,包括台阶和扩散板,都是对声音有好处的。

黑胶唱盘的调试是唱盘、唱头和唱臂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如果让学文科的人来调试,可能有一定难度,我后来设计的唱臂,就是为了解决不太懂的人,我这个唱臂有个四维调整,可以把很繁琐的调试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调到我们需要的水准。这个我也准备申请专利,因为国外的唱臂都没有这个,有,却很简陋,调试花了很多时间,说声音不好,我说不是声音不好,是你没有用好。

问:对自己设计的唱盘有什么样的期待?

答: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中国的产品,去年我设计的唱片进入了日本市场,希望我的产品将来能够进入欧美市场,这是我最终的目的。

问:你是如何计划你的旗舰唱盘的?

答:最后我希望做一个旗舰产品,各个部分都做到极致水平,也算是概念产品吧。我会不惜成本,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设计和制作这个参考级唱盘。用合肥土话说就是“往死里做。”呵呵。

问:在家用自己设计的唱盘听得多,还是用日本的那个盘听得多?

答:这个日本气浮唱盘我已经使用了十几年了,非常喜欢这个品牌,这个厂当时在日本是专门给航天做设备的厂家,老板也是爱好者,唱盘无论从设计理念到做工都非常好,我也非常眷恋这个品牌和产品。曾委托一个在日本的朋友到这家厂里去过,代为拜见到了这位可敬老板。日后再联系时才得知这个厂倒闭了。

可以这么说,这个唱盘是我设计制作气浮唱盘的第一诱因,它也给了我诸多的参考,是它把我引到黑胶这条路上的,对它有很深的感情。无论如何它见证了我爱音乐和做唱盘的全部过程。

问:接下来会着手做哪些事?除了做唱机,有没有想过做推广古典音乐之类的事情?

答:前面我们聊了有关设计空气轴承唱盘的很多话题,我想一切硬件设备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我多年前和合肥的爱乐者一起组织过“音乐与音响爱好者沙龙”,当时沙龙的宗旨也是音响为音乐服务。除了设计唱盘,我也在普及古典音乐欣赏上做了一些工作,过去在电台、科研单位以及部队都做过音乐欣赏讲座。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