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的是房屋 不倒的是信念
在这里,社区是居民温馨的港湾
下一篇4 2013年5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记者探访灾区,感叹芦山人的乐观
倒下的是房屋 不倒的是信念

记者 宁大龙 李尚辉/ 文 黄洋洋/图
彭秋燕在路灯下复习
 

芦山地震发生已经10余天了。随着大批志愿者和媒体记者的撤离,似乎地震的消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将运送来的物资交接完毕后,昨日记者再次赶往芦山采访。

在告别了恐惧、绝望、疲惫乃至悲伤后,记者感受到,芦山人的生活,已经渐渐驶向正轨。

12万受灾群众得到安置

4月30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震中芦山县。

地震留下的创伤让人触目惊心:开裂的墙体、塌陷的天花板,原本古色古香的小镇如今面目全非,只是从一些残存的废墟中,还能判断出昔日的模样。

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截至5月1日,整个芦山县已设立临时安置点548个,安置受灾群众12.28万人。

居民们从已经无法居住的房里搬出,住进了一个个帐篷组成的临时安置点内,在未来的不短时间内,这些帐篷将成为他们唯一的家。

“300多年的老屋地震中倒塌”

然而,让人欣慰的是,整个芦山县却远非看上去那般凄凉,距离地震已经过去10余天,坚强的他们逐渐走出了阴霾。

杨开志今年73岁,孩子都不在身边,这次地震,他家总共倒塌了两间房屋,目前老两口居住在安置帐篷里。

“感觉地震了,我就急忙下床往外跑,跑的过程中摔倒在床头,后来又立即爬起来继续跑。”回想起地震发生的一幕,杨开志的老伴仍心有余悸。“幸亏倒塌的不是卧室那间屋,否则,我今天就不会活着站在这儿了。”

令杨开志感到可惜的是,他居住的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房屋成了废墟。杨开志告诉记者,倒塌的房屋是木质结构,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当年红军曾在此居住过。

“房屋倒了可以再建,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至少我还活着,不是么?”杨开志半开玩笑地说道。

下午5:30,杨开志家临时用雨布搭起的厨房升起袅袅炊烟,老伴开始准备,并邀请记者一起共进晚餐。

“感谢你们这些来到灾区帮忙的人,我们芦山人会永远记着你们的好!”

路灯下,她复习迎考

晚上,在县城的路灯下,一个弯着腰看书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她叫彭秋燕,今年33岁,是个老师。

从18岁中专毕业,彭秋燕就成了一名小学教师,直到去年,她因为声带手术,暂时告别了讲坛。但如今,地震震坏了芦山和附近的很多学校,一些孩子面临无课可上的窘境。

彭秋燕觉得,这个时候,芦山需要自己。

“时间太紧,前几天根本没法看书,现在地震气氛终于缓和了,帐篷里没有灯,所以就凑着路灯抓紧熟悉一下题型。”彭秋燕看的是一本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5月4日,她将要参加在雅安举行的统一考试,并可能分配到附近的村小教书。

“芦山人是震不垮的” 彭秋燕说,她追逐梦想的脚步不会因地震停下来。

伤好了就回芦山,哪怕住帐篷

5月1日,记者来到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很多在地震中受伤的伤者被转到这里接受治疗。

83岁的周洪英,是这家医院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伤者,在地震中,她被落下的砖头砸中而受伤。

老人目前伤势比较稳定,情绪也很好。看见记者到来,老人家赶忙指挥儿子给记者搬来凳子。

据老人介绍,目前只有他和年逾60岁的儿子儿媳留守在芦山,而孙子辈们则多在外地。这次地震,老人家的房子成了废墟,但尽管如此,老人家还是想着尽快出院,回到芦山,哪怕只是住在帐篷里。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