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故地,包拯故里。”这是对合肥这座城市的历史描述,如今的合肥又以“科教基地,滨湖新城”的城市名片显示出强劲崛起的姿态。瑶海,合肥四大行政区之一,曾是这个城市工业时代的脊梁,纵观其教育的发展,可谓是工业老城区教育砥砺奋进,走向优质的典范。
2007年,瑶海区原先的厂办子弟学校和平路第二小学和第四小学相继迁入新址,并更名为和平小学东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和平东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奋进,数年间崛起,一跃成为瑶海区窗口名校,合肥市特色学校,获得“百姓身边好学校”的赞誉。学校先后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友好访问团的考察学习,《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论坛》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和平东校的特色教育活动。
探究这样的发展奇迹,你会发现是“五型校园”高端的发展定位和务实的实践精神铺就这所学校的发展轨道。
走进这所既有丰厚传承又勇于创新的学校,你不仅能感受到校园的清新雅致,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增添了内驱力,网络研修让教师的成长步入了快车道。
高校引领,支撑网络教研
2007年,在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和平东校构建了完备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对学校网络教研进行高校引领下的重新探索。东师大院长、教授每年定期来校驻点指导。学校邀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与东北师范大学全程参与课题研究。
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主任——年近七旬的刘茂森教授每年定期来校驻点指导。他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及时反馈听课意见和建议,和老师们探究有效整合点,他将高深的整合理论与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紧密结合,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时,风趣幽默的话语总能赢得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此外,另有东北师大两位软件设计师每学期为教师进行循序渐进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培训。在学校实现电子白板设备班班通后,又多次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白板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以及设备维护方面的培训。学校已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在专家引领下,老师们坚持做到“四个一”,即“每课一反思,每周一后记,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回顾”。
2009年,在教师办公电脑齐备之后,学校对校园网络进行重新构架,设立校园内外网,实现学校信息化大步迈进。在学校网站的“师生博客”平台上,细化分类,将涉及校本教研的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主页。现和平东校校园网页拥有校本教研等十个子页,将学校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集中于此,便于管理,易于操作。在每个子页中继续添加子项,逐层细化。
团队合力,构建“五环”模式
伴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学校的老师们搭上了网络教研这一新的教研模式快车。网络教研为大家搭建了开放、平等、交互的学习研讨平台。
学校创立蒲公英名师工作室,形成了以省教坛新星、省市学会理事陈彪校长为首的核心团队,邀请省市专家担任校客座专家,构建 “集—备—评—教—思”五环网络教研模式。
“集”——“汇集”,只要轻点鼠标,海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呈现在眼前。学校鼓励教师通过网络自主研修,学习专家讲座,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把握教育动态,搜集网络教学素材和资源,集成个人资源。经过团队网络研讨、提炼,合成集体资源,集中到学校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又反过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提供支撑。
“备”——指的是电子备课,根据学情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和教师博客中,请团队指点评议。为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巨大优势。学校分学科进行集体备课。每个年级组组内分工,每人负责主备1~2个单元,上传到集体资源库实现共同评议改进和资源共享。
“评”——一方面指的是校园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开放的评议渠道,所有老师对主备者的教学设计进行评议,给教师更多教学方法的指引。另一方面指对老师的实际公开教学进行网络平台的指导评议。
“教”——指的是有机整合网络资源落实课堂教学,同时全程摄录教学过程,留下实录视频邀请专家网络评课指导,诊断教学不足,提炼教学艺术。
“思”——是指反思教学得失,和平东校校园网站上专门开设了教学反思专栏。鼓励勤于笔耕,累积个人教学经验,上传博客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澈的甘泉,推进教师的专业快步成长。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有省教坛新星2人,市优秀教师4人,市优秀班主任3人,市优秀辅导员2人,担任市级学会教研理事5人,区教学能手10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7人。历年来,丁婕、杨晶、欧阳春晖、李笑雪、张雅琴、汪萍、徐云等多位教师在全国性的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优秀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