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疯狂扩张,到2002年改制后的股份屡遭转让,芜湖工艺美术厂两个十年的不同经历终以破产告终。那些以铁画及工厂为生命的匠人们,备受无奈却无法突破,更现实的命运是,铁画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挤压,让他们深感痛楚。两个十年,前十年是高歌猛进,悲情落幕;后十年则是泡沫资本的运作,破产收场。这其中折射出的问题,令人深思。
激烈扩张 文化产业以何突围?
4月9日,芜湖市镜湖区法院工作人员来到芜湖市工艺美术厂,在该厂多处场所贴上封条,而破产公告则在4月7日已经下达。
这一定是安徽企业史上沉重的一幕。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芜湖工艺美术厂迎来发展最辉煌时期,当时以铁画大师储炎庆的女儿储金霞为首的工匠们,创新铁画制作艺术效果,成功研制出镀金画。
同时,由于有国家计划黄金的特许经营权,申请上马了黄金画制作项目,企业销售收入增长很快,最高峰时年产值达到1亿多元。
那个时代不仅仅属于储金霞,更属于颜昌贵、杨光辉、吴智祥、张德才、汤传松、张家康等一些铁画大师们。
历史的转折更让人心颤,自1992年后,工美厂在当时的轻工业局领导下盲目投资扩张,步入他途。心高似天的领导层甚至立志在芜湖九华中路建起十几层的“珠宝大厦”。刚建好几层,却由于银根紧缩,各家银行急追贷款,最终只得将尚未建成的大楼卖掉,用来还贷。
股权屡变 改制遭遇资本掮客?
芜湖工艺美术厂2002年改制,被兼并方芜湖君阳科技有限公司兼并成为民营企业,所有职工的身份也进行了置换。
2003年4月30日,芜湖市中院对工美厂原厂长龚某、副厂长陈某、财务科长、供销科长等7人,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偷税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至十一年不等,并处罚金10万至30万不等。
领导层集体沦陷,债台高筑,工美厂一时间让政府部门感到棘手。
之后数年,芜湖工美厂股权屡屡变更。2008年,德润公司通过收购成为芜湖工美厂的实际控制人。
企业的长期发展缺乏规划与实际投入微乎其微,以至于十多年来几乎看不到发展变化。
芜湖工美厂的债权、债务缠身,最终迫使德润公司以债权人的名义申请破产成为唯一的选择。
人才流失 如何聚拢核心竞争力?
由于工美厂的多年变故,沉浸于铁锤之间的工匠们则成了“计件工”,面对风云变幻的债权纠纷,他们的选择只有沉默。
2002年企业改制时,当地政府曾找到储金霞,希望她能接过大旗,但储金霞考虑到负债种种原因,最终选择离开,自己创立了公司。
不仅仅是储金霞,一批批的老员工相继离开。
经过多年发展,老员工自己组建了铁画厂。
在芜湖的九华中路和北京路,成排的铁画工艺品店在与工美厂的销售中心平分这个需求并不旺盛的市场,而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名牌至今尚未树立、制作人水平高低不等,更让市场愈发混乱。
这个乱象让芜湖铁画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涛至今忧心不已,不过,他仍对铁画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芜湖铁画的良性健康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我们在告慰祖先抑或面对子孙后代的时候,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问心无愧。”
观点
芜湖工美厂的衰败体现了当地政府当初对非遗保护工作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拿出良策。
就工美厂而言,当地政府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产品——铁画,推动产业整合及集群化发展,注重应用新工艺,鼓励跨项目的生产技艺有机融合,以创意激活产品,以文化提升产业。
另一方面要深挖价值,推动铁画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如鼓励引导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还可以深挖经济价值,推动与现代工业相融合,如原地保护起来建立传统工艺展览馆。
在中小企业改制过程中,政府往往重点放在资产评估处置、债权债务承担、员工安置补偿等事项上,往往忽略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续展工作。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商号、商誉、品牌、营销网络、能工巧匠等,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的搁置、能工巧匠的出走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安徽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