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近几年来,我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坚持“双轮驱动”,继续实施“青少年体质强健工程”和“青少年体育塔基工程”,努力构建多元化“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全省各地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特色鲜明,像合肥的校园足球和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阜阳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近日,记者分别选取了有特色的几个地方进行了采访,下面就听听他们的“经验介绍”。
阳光体育,快乐足球
“合肥市作为全国最早的44个足球布点城市。2009年12月,我市首批确定了45所中小学为校园足球定点校,47支队伍进行首届校园足球联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工作思路,创造性的开展此项工作。”合肥市体育局副局长江运告诉记者。
据江运介绍:“通过三年多来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合肥市青少年足球人口得到了增加。青少年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注册队员达到2000人,常年参与校园足球活动人口突破100000人。为了增加联赛竞争机制,提高比赛对抗性,确保比赛的精彩程度。我们根据各支队伍的实力,自2010~2011赛季开始把小学分为甲、乙、丙组,中学分为甲、乙组,采取升降级的制度。连续三年在亚足联教练员日,全国校足办安排国内知名的足球运动员杨晨、成耀东、范志毅来开展精英教练员进校园义务执教活动。”
体校建设,呈现活力
“由于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基层体校发展盛衰变迁起伏,基层体育部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是‘以体抓体’,‘围绕金牌转’,使得基层体校越办越萎缩,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技能单一、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阜阳市体育局副局长彭超华告诉记者。
阜阳体育运动学校是两届奥运会冠军邓琳琳的母校,彭超华介绍:“近几年以来,国家、我省相继出台了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我们从具体工作出发、从细微之处着手,主动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并积极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做好相应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做到‘三个纳入’一是将体教结合、体校建设纳入政府工作。将阜阳市体校列为职教园区四所骨干职业学校之一,列入整体规划;二是将体校纳入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划。实行一所学校,两块牌子——阜阳市体育运动学校、阜阳市奥林学校。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国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三是将体校纳入财政供给。规定在运动员每人每天伙食补贴25元,制定《阜阳市获奖运动员奖励办法》,将文化教育经费、训练竞赛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经费保证。”
立足传统,重在特色
安庆市是下届省运会的东道主,近年来,运用竞赛、活动杠杆,加大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力度,青少年体育卓有成效。据安庆市体育局副局长周海军介绍:“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所,全省体育专项特色学校2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所。”
周海军告诉记者:“几年来,我们先后与安庆一中、七中、十一中、枞阳县牛集职高等多所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在每个县分布了以球类项目训练为主的训练点,利用学校生源、场馆等优势开展训练。对学校开展体育项目按照重点项目、发展项目和一般项目,分别设置了标准、条件、经费投入与管理,对奖惩以及申请审批程序作了明确界定。目前城区开展项目学校有:七中男女排球、十一中男女篮球、石化一中篮球。与此同时各县(市)依托各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开展了项目训练,弥补了安庆市体育局在训练场地和人员上的不足。”同时,认真组织安庆市第七中学申报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安庆市第十六中学、太平寺小学、高琦学校申报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与安庆市教育局联合对市级、省级传校进行经常性检查。
业余训练,各具特色
“近年来,含山县大力实施‘阳光体育’和体教结合工作,推动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含山县先后设立了田径、摔跤、柔道、篮球、武术、乒乓球和举重等训练项目,创办了1所体育中学、2所县级田径项目特色学校和3所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时,马鞍山市青少年摔跤、柔道训练基地也相继落户我县。含山通过改革创新青少年业余训练和管理方式,促进了我县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含山县体育局局长洪书明兴致勃勃的向记者介绍。
虽然只是一个小县,但含山特色学校遍地开花。洪书明告诉记者:“我们采取体校教练员进驻学校,联合办学,联合训练的方式开展训练工作。如:将马鞍山市柔道训练基地落户东山中学,在九连中学联合组建举重项目队,在清溪中学和林头中学设立田径训练基地,与含城实验幼儿园共同组建幼儿体操班,在含山中学和仙踪中学设有篮球训练项目等。通过此模式,解决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就学、训练和场地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和矛盾,还提升了学校声望和知名度,实现了双赢。”
场馆开放,服务民生
合肥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成功经验,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首肯,并向全国推广。合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张承冲向记者介绍:“2011年10月,合肥市确定市本级首批53所学校向社会免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2012年9月,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大到80所,同时,合肥市积极鼓励县(市)区扩大开放面,截至2013年2月,市本级中小学体育场地开放定点学校已达100所,县、区级体育场地开放定点学校达104所。”
张承冲告诉记者:“合肥市在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过程中,积极探索开放的新思路,将‘开放’工作纳入社会文化建设,把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资源共享作为构建和谐社区、温暖民心、惠及百姓、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开放’拓展广大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校体育设施得到改善,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增强学校对外的影响和知名度,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为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学校场地开放满足了大众建身需求,提高了学校体育场地的利用率,缓解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
打造梯队,共谋发展
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所属举重、摔跤、柔道三个项目,都是安徽的传统项目,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尤其重要。省重竞技中心副主任陶大浪告诉记者:“我们紧紧围绕‘竞赛质量年’的要求,从赛事筹备和竞赛组织等方面严把质量关,参赛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比赛的硬件和软件达到了较高的要求,赛场秩序稳定有序。训练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各地方队的互动,与各地方队共谋业余训练的发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苗子,充实备战梯队。”
陶大浪表示:“教练员和裁判员是竞技体育的主导力量,通过积极推进省市交流、观摩高水平比赛、选派执教和执裁等方法加强两支队伍的建设。青少年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塔基,在去年的全省青少年比赛后,分别举办了三个项目的青少年训练营,共有67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并选拔部分运动员参加全国青少年训练营。通过训练营活动,不仅使得年轻运动员在专项的认识和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在生活管理、文化学习以及思想境界上得到了提升。从去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动态集训观察年轻运动员307人次,共有将近90人进入省队教练员的视线,他们将是我省举重、摔跤、柔道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