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将共享一体化新红利
2013年4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长三角将共享一体化新红利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联席会议昨日在肥召开
本版稿件:金苑 记者 王玮伟 沈娟娟/文 程兆/图
 

4月13日至14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联席会议在合肥市召开,长三角的成员城市共同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合肥)协议,今后长三角的城市间将共享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新红利。

据了解,长三角协调会将依托专家咨询委员会,从实际出发设计出适合新形势下城市群合作的机制,创新性地提出建立行政契约履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长三角将努力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

记者从长三角协调会获悉,将把这个城市群努力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今年,主要要实现5个主题的努力。”协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长三角区域要加强区域合作品牌建设,联合区域内各城市共同打好“长三角牌”,推动更多的“长三角制造”向“长三角品牌”提升。

如今,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要有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多元一体的创新体系,“本年度将着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传统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上取得突破,提升产业技术的层次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区域公共安全、新型城镇化、差别化等领域都将展开研究,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上,长三角将设立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研究课题,鼓励各成员城市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建设魅力城市。

合肥与上海共建创新创业园

在会上,记者听到了一个消息,合肥将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共建合肥创新创业园。

而据合肥市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这个创新创业园位于经开区范围内,面积1.5平方公里,希望通过这个模式搭建平台,学习先发地区的经验,把管理水平和技术带到合肥,“下一步合肥在建设园区合作共建中,将更高层次和长三角地区搞好合作。”

长三角城市合作(合肥)协议

各成员城市市长围绕大会主题,达成以下共识:

一是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保持区域组织的凝聚力和行动力,协调会办公室将依托专家咨询委员会,从实际出发设计出适合新形势下城市群合作的机制。

二是继续发挥长三角协调会的区域合作平台作用,通过设立并实施长三角品牌建设合作专题,开展长三角城市公共事件应对机制研究课题等8个合作课题的研究。

三是要在各个城市市长高度关注的重要领域探索建立1~2个专业委员会。

四是加强协调会办公室的日常协调和服务功能,发挥好协调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城市合作(复旦大学)研究中心等智库的作用。

对话

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

今年重点研究公共事件的合作机制

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年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就是长三角区域对于公共事件的合作机制。

“首先政府之间相互协作、研究并达成共识,同时也会邀请专家或者社会上的力量加入。”

在时光辉看来,“对付”公共事件的基础是加强信息沟通,促进信息公开,还应该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动机制。

黄浦江死猪、禽流感……在这样的一些公共突发事件上,以后还会有哪些合作的空间?时光辉透露,实际上在很多事件上,政府之间都有一些互动,只不过这些互动有些是公开报道的,有些则没有公开报道。

不过,时光辉也介绍,希望进一步深化公共事件上的合作,使得在互动上更及时和透明,“这种机制的形成,相信会使公共事件解决得更好。”

合肥市市长张庆军 :

治湖经验可以互相借鉴了

构建“绿色长三角”是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而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坦言,对合肥来说,巢湖治理显得更为迫切,对合肥以及长三角的发展也更为重要。

“全国五大淡水湖,有三个都在长三角区域,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张庆军介绍,环保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从事的一项事业。

张庆军告诉记者,长三角区域在环境保护上可以加强区域协作,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到某一点上,各市治湖的经验可以互相借鉴,“如果有治湖的教训也可以互相吸取,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弯路,同时在治理和保护过程中寻找捷径。”

湖州市副市长崔凤军:

把好产业的污染“门槛”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在采访的一开始,湖州市副市长崔凤军就引用了这句话。他猜测,未来城市之间竞争力拼的就是环境。

应对公共事件,崔凤军最看重的是信息通报制度,“老百姓身处第一线,能直接反映到政府、媒体,或者通过外围逐渐渗透。”

有人说,要青山绿水难道就不要金山银山了吗?当然不是!崔凤军给大家支招,在选择产业门类时要把好污染关,提高准入门槛,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淘汰产生污染的企业,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产业类型。

盐城市副市长陈友慧:

地方能舍弃的就要舍弃些

一些城市为了加快发展而各自为政,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区域中的成员应持有何种态度?盐城市副市长陈友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本次长三角区域达成的“宣言”就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作为地方要能舍弃就舍弃些。

同时,陈友慧特别提出,区域内一旦制定规则,那么成员就应该遵守,每个成员都要有这个理念来维护好。

对于差异化发展,陈友慧也提出了他的见解,“长三角30个城市组成一个城市群,将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有所分工,大家应该寻找自己的优势,减少雷同。”

建议

环境保护摒弃“地方主义”

《宣言》决定,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长三角地区将坚决摒弃“地方主义”观念,共同构建区域环境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城市优势,制定区域环境保护防范体系标准,坚持源头治理,形成合力。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化学品与危险废物管理、土壤污染等联防联控联治,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区域内资源有偿使用

《宣言》提出共同推进环境保护机制创新。遵循“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国际公平”的准则,推动区域联合保护环境,共同争取国家关于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试点,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体系。

合力防治PM2.5和机动车排气污染

按照构建环境保护体系格局的要求,长三角将建设区域环保科技交流平台,实现环保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合作层次与效益,合力开展水生态修复、PM2.5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等城市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科研合作。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