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熊建先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名为《国学本就不该火》的文章,痛批央视《百家讲坛》迎合观众,只讲收视率不讲究栏目品质。熊先生认为,国学本来就不该火,《百家讲坛》“应该洗脚上岸、提升档次了,别再迎合国人不求进步的喜好了。”
熊先生希望国学不为社会浮躁氛围所影响,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百家讲坛》与国学之间,是否能够简单画等号?一段时间以来,《百家讲坛》打着国学的旗号,请来了一批学者,制作了一批电视讲座节目。这些节目也确实受到了普通观众的追捧,形成了所谓的“国学热”,让一些学者从书斋走进公众视野,有的甚至名利双收。
从电视媒体的运作规律来说,别说栏目没有收视率,就算是收视率下滑,栏目也很快就要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百家讲坛》追求收视率是无可厚非的,它就是一档普及国学知识的电视栏目,没必要对它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把它等同于国学讲堂,或者是研究国学的阵地。
《百家讲坛》制造了一些“明星学者”,客观上会对学术圈产生一些刺激,让一些不甘寂寞的学者,或对这个栏目大加挞伐,或积极向这个平台靠拢,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其实,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并不代表整个学术界的水平,他们或者他们的讲课内容火了,不代表国学升温。熊先生从《百家讲坛》的火爆,推断国学虚火,显然有失片面。
当下大多数国人,连古文阅读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国学火不火。再说,国学若是真的火了,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长期以来,文化传统的丢失一直被学界引为憾事,如果《百家讲坛》之类的电视栏目,能让更多人了解并进而产生研究国学的兴趣,不恰恰是文化之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