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贵如金”。“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色翠香幽,为茶中佳品。大多茶企的“天价茶”、“高端茶”多产自这个时期。
22日,记者走访合肥多家茶叶市场,得到的消息均是,“目前只有小批量回馈老客户的新茶,安徽的明前茶还未真正上市。”
随后,记者与我省多家茶企联系,对方均表示,就在这两天,第一批新茶即将采摘上市。于是,记者踏上了皖南采茶之旅。
探访
从田间到市场
茶农:摘茶3个月,净赚8000多
3月25日,刚刚被雨水清洗过的黄山市,空气纯净清新。这一天,位于该市休宁县松萝山上的茶园正式开园。
清晨6点多,46岁的茶农叶小红和同伴从家里出发,踩着沾有露珠的草地,一路小跑来到这里的茶园采摘茶叶。
叶小红自小在茶园长大。“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母摘茶叶,到现在也有30年了。”提起茶叶,叶小红滔滔不绝,比如摘茶叶要眼疾手快,比如要摘大小适中、“两叶一芽”……
每年清明节前十来天,是采摘茶叶的最佳时期,这时的鲜叶最贵,最高可卖到50元/斤,此后收购价一路下降,到6月最低可降到0.8元/斤。而事实上,由于鲜叶中含有较高的水分,经过揉捻、烘焙等加工,使水分蒸发,平均4~5斤鲜叶才能做出1斤干茶叶。“所以在我们眼里,茶叶是很金贵的。”聊天中,叶小红不小心把一片茶叶掉落地上,她赶紧弯腰捡起来。
叶小红说,去年采摘茶叶短短3个月,就挣了8000多元,这对全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茶企:内销艰难,主推外销加延伸产业链
黄山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就位于休宁县松萝山附近,是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与其他很多茶企只在春季忙碌不同,松萝公司一年四季都很忙碌,因为该公司外销占主导,而外销的茶叶并没有季节限制,老外甚至更喜欢颜色偏黄的“旧茶”。
3月24日,周日,公司加工包装车间里,一箱箱包装好的茶叶整齐地码放在地上,几名工人正在把印有英文包装的茶叶往车上搬运。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批茶叶即将出口到欧洲。
据董事长王光熙介绍,如今中国出口的茶叶大多是拼配茶,而徽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记得有次展会,一种出口茶里徽茶成分较少,老外喝了一口后直摇头,喊道‘NO!NO!’”
“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70%来自外销。”王光熙说,“我们是内外销相结合的,但内销这块,受制于地域和品牌影响力,很难让浙江、福建的人更多地接受徽茶,他们有自己的龙井和乌龙茶。另外,安徽茶叶本身就品牌众多,我们的内销重点也就在黄山与合肥。”
销售市场:“明前茶”采摘提早,价格销量齐下降
今年春节之后,温度回升迅速,浙江、福建等地,甚至出现“明前茶”提前一月上市的情况。
然而,记者探访多家徽茶企业后得知,黄山毛峰、雾里青、太平猴魁、黄山松萝、岳西翠兰等我省名茶,大多是这几天才真正大批量上市。
安徽天方茶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郑孝和告诉记者:“今年虽说天气升温升得早,但是冷热变化较大,这段时间又多阴雨,真正大批量新茶上市,比去年也就提早了10天左右。”
谈到“明前茶”价格,各家企业均表示,较去年有所下滑。岳西翠兰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钱子华说:“明前茶品质好,一般都属中高端茶,但受到政策影响,现在团购送礼的较少,出现了量价齐跌的局面,大概下降5%~10%左右。”
业界争论: “明前茶”喝的只是概念?
多年来,“明前茶”深受市场追捧,甚至一度炒出天价。对此,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茶叶技术专家廖万有则表示,“明前茶”纯属概念炒作。
“明前茶确实很嫩,很新鲜,但叶子较小,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其内含物质也不够丰富。事实上,还是应该待到谷雨前,待一芽二叶、一芽三叶时采摘,才能制成最好的茶。”廖万有介绍说。
经营茶企20多年的王光熙也表示,“茶叶并不该一味追求早摘,好茶也不应该过分地依赖于季节性,如今制茶工艺改进,夏秋茶做成和春茶一样的口感,已经不是难题。
不过,对此,郑孝和却有不同见解,“‘明前茶嫩’、‘雨前茶香’,这两种茶品质都很好,均属名优、特级茶,明前茶产量更少,‘物以稀为贵’。当然,有人认为‘明前茶’营养不如‘雨前茶’,但芽茶和叶茶不同,芽茶是‘明前’最好,而大多叶茶,应该清明之后,谷雨前采摘最佳。”
现状
徽茶三困
名气为何不够大?
采访中,茶企纷纷表示,很多外地客商在品尝过徽茶后,都会大为赞叹,同时也为这种品质极好却在全国市场上缺乏名气的绿茶扼腕叹息。
据省农科院副院长、省有机茶研究会理事长潘泽义向记者介绍,我省是国内名茶品种最多的产地,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都是响当当的名字。但这种“广而散”的格局,又导致全省茶叶整体竞争力不足,不能形成强大的优势产业集群。
“我省茶企规模小、散、乱、弱,龙头企业和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品牌较少。”潘泽义告诉记者,全省共有各类茶企近7000家,其中国字号龙头企业只有3家,茶企总体实力和规模普遍偏小,缺乏真正有规模、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难以凭借自主品牌占领国际国内市场。
在他看来,安徽茶企大都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缺乏抱团策略,难以形成合力。与其他产茶大省相比,对企业、品牌和资源的整合力度不足,没有树立起徽茶的整体形象。
缘何难成品牌?
60年前,安徽与浙江、湖南并称中国三大茶叶大省,而到2011年,安徽茶业总产量、总产值在全国的位次,均在5名开外。
提到品牌,王光熙感叹说:“在安徽茶企中,做出品牌不是件容易事。”他表示,茶叶行业门槛很低,加之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以至于消费者好坏不分,造成市场鱼龙混杂,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固有品牌。
郑孝和也表示,“我们天方品牌推介,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想继续扩大企业知名度,把徽茶品牌推广到全国各地,实在是太困难了,那需要太大的成本投入。”
拥有类似想法的还有钱子华,“岳西翠兰也是中国名茶,品质上绝对不比龙井差,但品牌影响力就小了很多。一方面,龙井历史更加悠久,有先天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形成合力。”
为何卖不上价?
论品质,徽茶不会比任何地方的差。
王光熙说,江浙沪地区茶行业开放早,税收低,政府政策放得开,而徽茶在上世纪90年代,还严禁城市间茶叶大量流通。“我还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一个人离开所在乡镇或是所在县,带的茶叶不能超过两斤”,在王光熙看来,这直接导致徽茶起步迟、起点低,造成了先天不足的问题。
王光熙还表示;“区域拉动非常重要。比如浙江、福建的商人到全国各地经商,同时会把茶叶带到那里,这对茶文化和茶品牌的传播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而我省居民到外地多以务工为主,一是很少喝茶,二是很难推动徽茶走向高端。”郑孝和则直言,“政府官员,省内知名企业家,应该带着徽茶走出去。”
破局
向“立顿”学习
变“慢销”为“快销”
有资料显示,全球有20多亿人热衷于茶饮,茶叶品牌却首推英国立顿。对此,王光熙认为,徽茶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竖”着做:比如在六安就做瓜片,在黄山就做毛峰;另外,绝大多数的茶企均由“懂茶”的专家管理经营,导致茶叶产品过于专业,使茶叶成为市场上最典型的“慢销”行业,消费者无法区分、无所适从,更谈不上了解品牌内涵。
相反,立顿是“横”着做,不仅把各个品种当成口味,而且只瞄准消费者方便、快捷、经济、卫生的喝茶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简化选择,而专家做茶的结果,往往把消费者也当成茶叶专家,反而把茶叶这种大众产品做成了“小众”产品。立顿的成功就在于突破了茶叶传统的“慢销”模式,全面打开了“快销”通道。
依托名茶打造“大品牌”
“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揭晓,祁门县“祁门红茶”品牌总价值20.42亿元,这是祁门红茶连续三年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对此,廖万有认为,打造徽茶品牌,关键要培育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其营销能力和品牌意识,“品牌的形成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企业强大了,才有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品牌运作”。
针对当前品牌杂、乱、弱的局面,郑孝和建议,政府要在抓好全省茶叶品牌资源的统计调查和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支持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在相应主产区域进行品牌资源整合,规范历史名茶资源的使用,变各自为战为“一个拳头出击”,不断擦亮徽茶的“金字招牌”。
王光熙表示,茶叶应是富有文化的健康饮品,也是大众化消费产品,并非奢侈品。一些地方文化和整个产业已经背道而驰,太急功近利,把茶叶产品的一些本质东西丢掉了。他呼吁:“对于茶叶来说,培育品牌及规范市场是个很长的过程,企业应在做好产业之后赋予其文化灵魂,落脚点一定要做老百姓能喝得起的好茶。”
政府精准扶持更重要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各茶企对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是非常感激的。当然,他们也都认为,政府能帮助得更好,在更准确的地方用力。
王光熙有句话,让记者记忆深刻,“这条机械化流水线,一年只用1个月左右,这跟茶叶的生产周期有关。说实话,要是能有设备补贴,或是能有更好的设备利用率,让我再出1000万,再做条流水线,我也愿意。”松萝茶的生产流水线,目前已被国内50多家企业模仿改造,但这里只有一条。
郑孝和同样也指出政府扶持的不足,“政府是在想方设法推动徽茶的发展,但我感觉,思路不够清晰。政府补贴扶持的重点在种植,可事实上,销售才是重点。种了茶,茶却卖不出去,种茶的人最终还是会放弃。我建议,政府应该多在品牌宣传推广上做扶持,比如在外地开设一个经销门店,补贴多少。又或者出资带团,不定时地让徽茶名企带着产品出去走一圈。”
今年2月,王光熙向黄山市相关部门建议把茶园基地建设和乡镇干部考核挂钩,当月就得到了答复,称将会酌情考虑,这也让他着实欣慰。
记者手记
徽州是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这里数不清的茶园和厚重的茶文化,吸引人们流连不已。在这里,茶的清香在指尖、杯盏间流动,像美妙的音符让人陶醉。
两天的采访,记者感受到的是徽州茶农的勤劳、茶企的努力,以及对徽茶未来的期盼。在这个以茶著称的古徽州,尽管徽茶行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但却没有人因此而放弃。不管是茶农、茶企还是政府,大家对振兴徽茶的决心从未消退。
正如一位品茶专家所说,徽茶不仅是茶叶,更是渗透进徽州人血液里的文化积淀。我们希望徽茶能像当年的徽商一样,创造出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