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也能难倒“高腔戏”
“一冲后卡卡果一危自杆险负” ,咋排序
下一篇4 2013年3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外援占大半,排练吃泡面,走向市场“很遥远”
一分钱也能难倒“高腔戏”

林志勇 记者 刘海泉 文/图
 

民间剧社里中青年演员,一方面热爱高腔,一方面又不得不打工维持生计,剩给高腔的只能是年头年尾。

8岁小女孩成当地年龄最小的高腔演员,岳西高腔几乎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全县16个民间剧社,每培训一次,算上吃住行,中心就要倒贴四五万。”

缺人,缺钱,市场运作不现实,让高腔传承与发展隐忧重重。

化解之道又在何方?      

几度兴衰,鲜能亮相舞台

岳西高腔是明代时,在安徽大地上形成并影响全国的第一代声腔——青阳腔的遗响,迄今300多年,被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王琦福,岳西高腔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从青丝到白头,王琦福亲历了岳西高腔从兴盛到衰落再到振兴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岳西境内文化活动很活跃,民间业余高腔剧团遍布,知名高腔艺人多达50余人。

十年文革,岳西高腔陷入了生存危机。250多本高腔剧本,价值10多万元的演出服装,被付之一炬。

改革开放后,民间班社才又开始演出。 1985年,岳西县对高腔进行深入全面的普查和抢救保护。精选校订了200余出,计50余万字的高腔剧目,完成了85出戏的唱腔录音。

但岳西高腔多限于围鼓坐唱,表现形式单一,舞台演出一直停滞不前。直到2002年岳西县举行民间文艺展演,高腔才又一次亮相舞台。

演出80人,外援近70

2月24日,正月十五元宵夜,7支花灯队伍聚在一起,舞龙、戏狮、唱高腔,整个岳西县城成了欢乐的海洋。

“逢年过节,高腔演出必不可少,我们岳西人都喜欢。”崔安西,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主任,说起高腔就滔滔不绝。他介绍说,现在整个岳西县唱高腔的只有200来人,除了传承中心,就是16个民间剧社。而传承中心,作为全县唯一的专业高腔剧团,规模却小的可怜,共20人。

由于人手严重不足,在去年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上,岳西高腔的专场演出,外援就请了一大半。

“这个专场演出,共需要80个演职人员参与。我们在黄梅戏艺校找了34个学生,4个老师,还有一些退休的老演员,加上乐队、舞台、灯光什么的,前前后后一共找了将近70个人帮忙。”崔安西无奈地表示,目前中心仅有6个专业演员和4个打击演奏人员,遇到大的演出交流任务,就只能临时请人。

排练吃泡面,培训就贴钱

五河镇距离县城约40公里,被誉为高腔发源地。岳西五河镇民间剧社,地处一废弃的养老院。采访时,剧社演员正在排练,击鼓,鸣锣,对谱,熟悉唱词,咿咿呀呀中,大伙热情高涨。

“作为一个民间剧社,总得要经常在一起排练,但是因为条件限制,往往很难实现。”五河高腔剧社社长王学钿坦言,没有钱,民间剧社想传承发展高腔,实在是太难了。

“你看,我们剧社来自四个村,从几公里以外聚到一起,排练完了,总不能让大伙饿着肚子走吧。但是没钱啊,很多时候只能请大家吃泡面。”王学钿告诉记者,时间一长,肯定会挫伤大家的积极性。

“剧社骨干都是中青年,平时都要出去打工,只有年头年尾才能唱高腔,要是饱饭都吃不上,谁还来练这个?”王学钿说,“希望有关部门真正落实扶持,给大家补助一点误工费也好啊!”

“全县16个剧社,要分行当进行专业培训。每培训一次,来几十个人,算上吃住行,中心就要倒贴四五万。不培训,民间剧社水平上不去,一培训,经济压力就特别大。”崔安西无奈地表示,培训这一块,不在扶持范围之内,所以培训费,中心只能硬着头皮掏。

保护高腔,不宜市场化

汪同元,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艺术顾问,研究岳西高腔近五十年。

“民间剧社的演出,多为农村嫁娶、乔迁、考学等热闹事烘托气氛。”汪老坦言,岳西高腔要想作为一门艺术传承发展好,必须要重视发展舞台表演,确保剧本的原汁原味,吸收歌舞和交响的元素。

“只有先让岳西高腔像黄梅戏一样,常登大雅之堂,有了观众,有了影响,才有竞争力。”崔安西也认为,高腔面临其他优秀剧种“挤压”,靠走市场化道路来传承,时机还不成熟。

“在一些会议上,也有领导提出,高腔要走向市场,搞产业化。但是,我认为现阶段还不合适。因为岳西高腔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目前重点工作在于全力挖掘、挽救免于剧种消亡。不宜提倡用产业化运作模式来保护岳西高腔。”崔安西告诉记者。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