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大国新总理成长史
2013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李克强:大国新总理成长史

李克强看望包头北梁棚户区居民 新华社发
 

1976年一个燠热憋闷的夏日,21岁的知青李克强回合肥探亲。此时他已在安徽凤阳大庙公社插队两年多,并已入党,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此后不到一年,李克强已经佩上北京大学校徽,聆听法学泰斗龚祥瑞讲述法制道路和法治精神。

岁月的江流就这样突兀地涌入了“历史三峡”,身在其中,既有躬逢大观的幸运,也要耐得住颠簸冲撞,还要有瞭望方向的眼光。

2013年春天,少年时代已熟读《报任安书》、《出师表》的李克强,在57岁时接任大国总理。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

“书生味道”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做过北大近十年学生”的李克强,尽管为人低调,酷爱读书却广为人知。

李克强曾对人说,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安徽合肥那所拥挤嘈杂的大杂院,唯一神圣之处是拥有一座藏书近万册的图书馆。

李诚先生是安徽省文史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当我是学童的时候,大约出于好奇,放学归来,曾有几次悄悄地溜进室内。”1997年刊发在《安徽日报》的追忆文章中,李克强谈及当年的“冒险”。

“文革”开始,停课闹革命的浪潮波及小学。每晚9时,李先生热气氤氲的脚盆边,失学的李克强开始了他真正的启蒙。《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还有唐诗,都是讲授内容。

时代之子

1977年冬天那场高考,如破冰,如井喷,全国570万青年,在紧急调用印刷《毛选》的纸张印成的试卷上,写下了改变命运的急切渴望。

22岁走进北大校门,李克强充满了对新兴观念的渴求,以及对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好奇。

1979年,有门“国际商法”课程,几个同学跑到北京崇文门,去荣毅仁创办不久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实习,其中就有李克强;后来上“海商法”课程,李克强等人又去天津新港实地考察。

其间,热心社会活动的李克强很快被选为法律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

李克强的英语水平提升很快,大三以后即可翻译英文原版的法律文献。

当年手捧小本子背单词的李克强一定没想到,英语除了帮助他与西方经典、新知无障碍接触,还有更多功用——在河南任省委书记时,某次会见外宾英语翻译迟到,会见照常进行,他同外宾问答自如;2011年访港,在港大演讲时用英文发言约两分钟,外媒好评迭次。

还有学术研究。今天能够查证到的有李克强署名的学术文章,最早的是与龚祥瑞合著的《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1983年中发表在《法学杂志》上,共5页。

新观念、新工具、新技术——回溯青年李克强,他固然是时代转折的受益者,同时也展示了时代趋势的洞察者、把握者的风貌。

坐言起行

1982年1月,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曾任团中央常委的北大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找他谈话十多次,说服他留校担任北大团委书记。

1982年12月20日,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不久,李克强正式调入团中央,出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从政生涯在前门东大街10号楼正式起步。

1983年末,李克强增补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分管学校口。两年后,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30岁的李克强成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李克强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拿下的。

1991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此文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广为人知的“希望工程”,也有李克强的深度参与推动。第一所“希望小学”由他在安徽省金寨县选址;一些相关的重要管理制度出台,他亲自督办。作为团中央青少年立法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李克强还参与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执政轮廓

1993年末,李克强在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曾在团系统内口耳相传。李克强在报告中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光荣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这一代青年的探索和实践。”

直接调动干部下沉一线的“大动作”,后来几乎成为李克强遭逢难题时的必然选项。比如在河南2003年SARS蔓延时,为了劝止麦收时节农民工返乡但又不误农时,动员干部下乡收麦;比如4万干部下访;比如厅级干部带头,拉网式筛查艾滋病患者状况。

而不套框框、直切问题的调研方式,在他日后的执政生涯中,也是助力决策的杀手锏。

当李克强告别15年的团中央生涯后,有团干部这样总结团系统工作风格的变化:从团本位到青年本位;从运动青年、指挥青年到服务于青年;由行政指令到宏观调控、中观指导、微观搞活。

而此时的李克强,正待在更广阔而复杂的平台上,展开他从政之路的下一个15年。

专业精神

2010年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了一项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新指标——克强指数(Likeqiangindex)。这个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名字命名的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耗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的结合。

“克强指数”很快被国际机构认可。花旗银行用它来对比工业企业利润,认为解释能力更强。

李克强的专业精神,既来自系统的学术训练,也来自从工业、农业两个大省再到中央的实践磨练。

他外出调研经常随机行动,到县城的超市询问商品价格,与小吃摊摊主聊天;或者是在下乡途中临时下车,追问村民税费改革落实情况;爬上8米高的粮库,捡起稻米细嚼,自己感受粮食品质。

2013年春节前,李克强在包头棚户区看望居民,因为是临时到来,让居民家的“光屁股娃娃”欢乐地抢了新闻联播的镜头。

因为有对真实情况的把握,在审视和应对经济难题时,他显得功力深厚、底气十足。

不惧难题

2004年12月末,到任辽宁12天,李克强来到抚顺莫地沟。

莫地沟是老棚户区,李克强去的那天下着大雪,气温零下29℃。他目睹了近千户居民共用一个厕所。他走进半地下只有9平方米的一位退休老矿工家,“居民区里70%的人都下岗了,这样的地方确实比贫困乡村都困难,出乎我的想象。”李克强说。

“虽然我们的财力不足,但是已经到了下大决心的时候。”他对官员们说,“即使中央的政策争取不到,省、市的政策也要出台。”

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最为庞大的安居工程,到2006年底提前一年超额完成。50多年没办成的棚户区改造,如今一揽子解决。

“万事民为先”——十八大后新华社播发新任政治局常委特稿中,李克强常说的这句话被做成了大标题。这算得上是他面对难题时的选择标准。

个人风格

2008年1月,川东北等地雨雪冰冻灾害严重,李克强赶赴灾区。在宣汉县老君乡紫云村,他踩着10多厘米厚的积雪一家家看望村民,慰问结束时已是下午1点。他坚持不在群众家中吃饭,在路途中以方便面充饥。

类似的是著名的“一脚泥”——那是一张新闻照片,2010年7月,李克强在山东济宁市嘉祥县大孙村与贫困户孙树节一家聊天,两只鞋都被泥巴糊满。

担任河南省委书记后,李克强不太愿意出现在聚光灯前。曾有北京的媒体想采访他,秘书已着手安排,却在最后时刻被李本人婉拒。

到辽宁后,李克强继续保持低调。沈阳铁路局有关人士透露,他经常乘火车去开会和调研,“有时仅一个人,连秘书都不带”。

尽管公众形象低调,但李克强工作上的果断作风却毫不掩饰。

2012年4月,李克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一落座就跟左右外国政要顺畅地交流。开幕主旨演讲流露“自信风度”,演讲开头,他脱稿说,身在博鳌就能“博览天下”、“博采众长”。与台湾地区代表吴敦义的会面也是亮点之一。吴敦义用“以诚相待、没有敷衍”来评价李克强。

这种干练睿智、底气十足、有话直说的大国领导人形象,令中外媒体眼睛一亮。

十八大闭幕后一周,2012年11月21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被视为明确向外界释放深化改革的信号。

李克强说,他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同时承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增加。“那我们还有什么红利可以利用呢?”他自问自答:这就是改革,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有媒体说,以李克强的学识背景和从政之路来看,他被认为是带有强烈制度偏好、市场偏好的改革者。

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李克强的这句话被媒体多次援引,而这也被视作他对自己和同僚的有力提醒。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