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保险、房地产之后,教育培训类广告已成为手机用户最常收到的又一类垃圾短信。课外辅导与培训机构的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课外辅导的火爆,从早几年的北京等大城市,到二线城市,现在已经扩展到县级城市。
一旦一名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辅导,他其实就进入了两个与教育有关的系统,一个是学校,一个是课外辅导机构,如果两个系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倒还好办,怕就怕两个系统各念各的“教育经”,学生在其中无所适从。而依目前形势看,恰恰是可怕的后一种——很多课外辅导机构念的完全是另外一套“教育经”。
“考什么就学什么”最刺眼
当前,我国主流教育理念是改变应试教育的格局,实施素质教育,并由此展开了深化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以期改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的现状。
然而,眼下课外辅导机构却仍是以“应试”为旗帜:“考什么就学什么!独家秘笈、独家试题,一线名师课程体验!20%时间提高80%成绩……”“本着提分才是硬道理的教学理念,切身实际为每个学子排忧解难……”这两条被频繁发送到手机上的短信中,“考什么就学什么”异常刺眼。
“现在的课外辅导机构就是瞄准了家长希望孩子考高分的心理,一个寒假,我为孩子补习花了一万多元,其实也没什么效果。”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效果不好,却又不得不继续上课外辅导班,成为中小学生的生活常态。小罗今年上初一,回想小学四、五、六年级时,他每周要上3个数学辅导班,两个英语辅导班,周末两天,只能休息一个下午,平常上学的日子,也是放学后匆匆吃个快餐,就赶往课外班的课堂,往往晚上9点才能回家。他说,班里40个同学,有30多个都是这样“学习”。
小罗所说的“学习”,其实也根本不成系统。这几周学习是为了“走进美妙数学花园”杯,另几周是为了“希望杯”数学竞赛,还有一些培训机构自己办的据说含金量很高的比赛,林林总总,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
这样的“应试”经,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以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为例,12月底到次年3月,培训机构推出“名校签约考试”;3月到5月是“名校特长生考试”;5月到7月是“初中分班考试”;8月到10月是“准备期中考试”;11月到12月是“冲刺期末考试”;好不容易熬到了寒假,1月到2月,“期末考试查漏补缺,为新学期取得好成绩冲刺”。
而这只是小升初学生,至于中考、高考学生,“应试经”就念得更邪乎了。
都是“提前学习”惹的祸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也适当地调整了教材难度,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但是中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却始终降不下来,始作俑者则是“提前学习”。
幼儿园学习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小学低年级学习高年级课程,小学高年级学习初中课程或是更高的课程。学生小罗的妈妈告诉记者:“小升初时,我想找几套中考英语题给孩子练习一下,一位也是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说,你们才练到中考级别呀,我女儿高考题都做了好几套了。”
当然,“提前学习”肯定是不允许在学校里搞的,目前除了个别中学少儿班的超常教育外,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也正是这些规定保证了孩子们能够按照教育规律接受教育。
但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强烈愿望,却让课外辅导机构找到了盈利点,催生出愈加“疯狂”的“提前学习”。与此同时,“提前学习”使更多之前无此意识的家长以“不参加就会吃亏”的心理参与其中,使雪球越滚越大,在集体无意识中,凭空为孩子增加出更多的学习负担。
课外辅导机构和家长共同念出的这一出“提前学习经”,真是苦了孩子,也苦了教育。
“以前都是学习不太好的孩子找老师补补课,现在是学习好的孩子也要去补课。”一位家长的无奈,道出了“提前学习”制造出的又一奇景:全体学生都补课。真是苦了孩子,也苦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