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民阅读应以教育为本
2013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推进全民阅读应以教育为本

叶孤城
 

全国政协委员苏士澍建议由全国人大制定《全民阅读法》、国务院制定《全民阅读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设立“国家全民阅读节”。建议将我国的全民阅读节定为中华民族文化巨人孔子的诞辰日9月28日。苏士澍认为,将孔子诞辰日确定为“全国阅读节”,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3月11日《城市晚报》)

现在一提到文化普及,“节庆万能”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且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一些专家还偏爱从传统中寻找文化自信,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古为今用”,祭出历史文化名人来设立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盛会、节日等。在今年的两会上,这样的提案就有不少,比如提议设立“李太白世界文学奖”,再比如苏士澍委员现在建议把孔子诞辰定为“全国阅读节”。

我国民众读书普遍较少,中国第七次全国国民的阅读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民众人均每天读书大概14.7分钟。几年后的今天,这一现状估计也没发生太大变化。其实不消发动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只要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能大概推断出这一结论。在这不足15分钟的阅读时间内,如果深入探究,读好书的恐怕就更少。

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法国人的人均读书量就已经超过11本。当我们因为国民素质问题,频频被国外当做笑料流传时,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却面对国民超低的阅读时间束手无策。苏士澍建议设定“全民阅读节”,无疑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平心而论,提倡全民阅读是功在千秋的事,但说要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就有些病急乱投医了。如果从立法层面,设立一个全国阅读节就能奏效,那每年从官方到民间都搞得热热闹闹的世界读书日,为何于现实无补呢?

归根结底,阅读还是一个兴趣培养的问题。目前阅读率最高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在校学生和其他需要考试的群体,这种阅读有很大功利成分,缺乏后劲。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人一旦离开校园,或者完成了某种职业需要的考试,很快就远离了阅读。即使还会看书,也多半是看一些消遣性的书籍,如网络阅读时代的言情、玄幻小说之类,这样的阅读很难说有多少精神养分。

个人认为,推进全民阅读,还是应该以教育引导为本。如果说抬出孔圣人有什么现实意义,那也应归结到教育上。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都把读书当成是终身的事业。而当下的应试教育制度,却因为学科分类的细化,导致社会上曾流行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谬论。很多人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时代就遭受到打压,或是迫于学业压力,未能继续发展。等过了兴趣培养的关键阶段,再来提倡,就难于上青天了。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