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的特产是什么?开奇瑞A5出租车的哥指着自己的方向盘:“奇瑞汽车啊!”
的确,在芜湖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奇瑞的身影;据的哥介绍,很多奇瑞还没上市的新车,都会被用作出租车,先跑上几个月再说。
对于芜湖这座生长于长江边上的城市而言,一江两岸,如同左右翅膀,想要“飞”得更高,双翅得一齐给力。
如今,位于长江东岸的芜湖市,依靠“特产”奇瑞汽车的拉动,飞速发展。左岸江北开垦,既是必要,也是必须。
近年来,芜湖市的决策者们已觉察到两岸巨差,并提出全面转型,跨江发展新战略。这一站,记者踏访芜湖江北产业集中区,探寻产城一体发展的江北模式。
“特产”奇瑞,一企带半城
没有对比,难见差异。寻访江北之前,记者在芜湖主城区“晃荡”了半天。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宽阔平整,街面干净清爽,绿树成荫。繁华的沃尔玛商圈,还能看到几名高鼻梁、白皮肤的“老外”。
据芜湖市民介绍,到处都可以看到的奇瑞,是上世纪90年代初,芜湖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汽车城”的目标,将汽车及其零部件作为支柱产业,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出来的。
1997年3月18日,奇瑞汽车发动机厂正式破土动工,芜湖从此拉开了建设“汽车城”的序幕。如今,“奇瑞”产销双双突破5万辆、跨入中国轿车企业8强。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记者看到,以西门子、江森自控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齐聚于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16年间,奇瑞发展成为芜湖唯一一家拥有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完成了“一辆车”激活一片城的使命。数据显示,奇瑞集团目前的总资产达725亿元,累计上交利税280亿元 ;累计出口创汇42亿美元,2011年出口创汇占全市约44.4%;直接就业5.6万人,带动就业10万人。
39路“高速”公交
从芜湖市区北上,驱车过长江大桥收费站,沿合芜高速行驶约20分钟,沈巷出口下高速,便是江北产业集中区的起步区——江区沈巷镇,面积15平方公里。
位于皖江东岸的芜湖经济开发区,近年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此时,芜湖市的决策者们将目光投向了江北。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名字中带有‘产业’二字,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开发区、工业园区。”芜湖市发改委人士介绍,坐拥滨江岸线港口优势的江北产业集中区,将会成为一座集聚200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江新城,是未来“大芜湖”的三大主城区之一。
在产业定位上,除了芜湖优势产业。更重要的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预计2015年,基本形成江北产业新城的雏形。
据介绍,如今的集中区,起步区一期5条共11公里的路网已经建成,道路绿化基本完成。去年还重新调整规划了一条连接芜湖市区至江北产业集中区的一站式公交线路,20公里路程,一趟3元。
有趣的是,这条线上的39路公交被“特许”上高速,且必须保证乘客一人一座位,严禁超载。
告别“钟摆式”生活
39路的存在,催生了一大批家住沈巷镇,工作在芜湖市区的“钟摆工”。公交集团负责人管经理介绍,39路公交日均运载超过2000人次,最高日均运载达4000人次。
21岁的曹轩便是一名“钟摆工”。他家住沈巷镇,每天坐39路到江对岸的芜湖经济开发区一家汽配厂上班。“我去年回来的,之前在上海打工。”2010年高中毕业后,曹轩随老乡一起前往上海。
去年下半年,曹轩回到家乡芜湖县沈巷镇。除了思乡,更重要的是薪水,同岗位只比上海低四五百元,且免费提供三餐,五险一金齐全。
回芜湖后,曹轩发现,以前上海打工时生活成本高,每月最多攒1000元多点,现在住家吃厂,每月能攒下1500元左右。
“芜湖早期的开发区,建设初期以工业为主,三产配套依赖老城区。现在,形势变了。”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季学敏坦言,“这样可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首批420套安置房已经交付使用了,后面几期正在加紧建设。”集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江北将按照产城一体理念建设,这里不仅有产业区,还有生活区、娱乐休闲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区,可以满足产业工人和各类人才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