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产业集群上扶持民营企业
2013年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拳头分开了没力量,专家建议:
要从产业集群上扶持民营企业

记者 任金如 丁林
获奖的企业和企业家
 

对许多民营企业而言,“持续低迷”的生存环境贯穿了2012年。

而昨日,我省正式出台了“含金量高”的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20条意见,让安徽民营经济得以在更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发展,让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得以树立信心。昨日,这一消息传出,就引起了安徽企业和经济学者的“共鸣”。

企业声音 找到了适合的融资方式

“以后可以尝试用应收账款质押来贷款”,昨日晚间,合肥思科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本兴得知“20条”意见出台,很欣喜,自称“终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了”。他说,他们是一家小微企业,涉足暖气片、空调安装等暖通设备的公司。但由于创业之初,资金有限,加之他们并非生产型企业,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价格往往不菲,“资金压力很大”。

2008年大学毕业后,殷本兴自己创业。“大学生创业贷款资金较少,且概率也很低”,一直以来殷本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融资渠道,“我们不是生产商,没有厂房、大型设备,想通过银行贷款,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资金特别紧张的那些日子里,殷本兴也想过用进口来的锅炉去抵押贷款,“但锅炉也是买来的,我们得靠它来赚钱,抵押也不太合适”。而在“20条”意见中,殷本兴对“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应收账款、仓单、存单、股权、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贷款”特别关注。尤其是对应收账款,殷本兴说,以后再遇到资金非常紧,可以试着用这个办法去“找钱”。记者注意到,企业对“20条”意见出台,均持乐观的心态。

学者分析 具体的政策,需落实到位

昨日晚间,省政府参事孙自铎研究员得知“20条”意见出台,直接给出了肯定。他认为,民营经济虽然在安徽的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但一直是安徽的“短腿”。此次,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从财税政策、金融服务、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等政策来看,还是比较具体可行的。

他认为,在扶持安徽民营经济发展中,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政策落实是否到位?落实如果不理想,政策只能停留在纸上;第二,安徽的民营经济能进入的领域是否全部放开,不能只放开那些适合国有经济参与的领域。

他曾经专门做过调研,发了4万份调查问卷,就发现安徽的放开领域保守,城市基础设施没有向民营经济开放。此外,安徽民营经济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到了3000万就不干”的现象。他建议,安徽的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在管理上脱离家族企业式的管理,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实,安徽民营经济的发展,最主要靠企业本身,政府提供环境。只要政府的政策、配套能做到位,3~5年内,安徽民营经济应该可以有一个大的发展。

专家观点 政府扶持需要有方向性

中国企业发展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陈竹友高级研究员提出建议,安徽省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必须注意方向性。一个拳头分开了没力量,能否从产业集群上重点扶持,营造一个产业链出来。

他认为,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一直处于弱势。后来发展迅猛,也首先是一些外资企业发展起来。国内民营经济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江苏、浙江、福建。安徽虽有相对优势,但一直没发展起来。这和鼓励政策的外因、环境有关,部分地方政府做得不够,也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主因有关。江苏、浙江、福建民营企业发展,其实是有区域性的,像福建福泉,是以做工艺品为主,浙江义乌主要做小商品,江苏常熟主做服装,相比之下,安徽整个集群效应还没形成。

没有形成一个集群效应,民营经济就是一盘散沙。这样,即使投资100亿仍然没用。安徽民营经济发展,长远来看,更需要依靠本土的民营企业。安徽太多的优秀人才在外发展,雨润落户南京,比亚迪选择了深圳,值得反思。安徽省政府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促进安徽本位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数字解读民营经济

发展

实力增强:2012年我省民营企业数30.4万户,增加值961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2.8倍和3.1倍。个体工商户152.3万户,比2006年增加42.3万户。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123户,超百亿元的有3户。

速度加快:民营经济占比已由2006年的49.5%提高到2012年的56%,特别是在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挑大梁。天长、宁国、当涂等经济强县,民营经济比重超70%。

结构优化: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合肥家电、芜湖汽车、蚌埠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85%以上。

贡献提升:2012年,民营经济贡献率达到61.8% 上交税收占全部税收的60.9%,提供就业岗位占城镇就业岗位的77%。

对比

总量偏小:我省民营经济每万人拥有39户企业数,江苏是199户,浙江是153户。

实力偏弱:2012年,全国民营企业的500强中,我省仅有4户入选,远远落后于江苏的108户,浙江的142户。

产业层次低:集中在加工业、建筑业、餐饮住宿等一般竞争性行业,现代和新型服务业领域仅占8%。

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强北弱,市强县弱,皖北地区差距较为明显。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