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上海龚路中学等21所学校采购欧霞时装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毒校服”。据悉,该公司所产校服的染料含有偶氮基团,有致癌性。(2月18日《东方早报》)
早在2004年,媒体就报道浙江省永康市生产甲醛严重超标校服并大量流进校园,各地质监部门每年也都会通报校服质量抽检结果。但事实却是,时隔多年,“毒校服”阴影仍然挥之不去,这不免让人心生感叹,校服质量安全何时不再成为隐忧?
涉事企业相关人员辩称,由于量少、只是样衣,所以“疏忽”对校服的检测。可事实是,这一“疏忽”却恰恰是致命的,更折射出涉事企业只重利益、漠视安全的本质,否则又岂会在如此关键一环上“疏忽”?
企业自有逐利的天性,在利益的驱使下难保不会铤而走险,因而校服安全的关键就在于监管。其实,涉事企业并非初犯,从2009年到2012年,其生产的校服就曾四次抽查不合格,但都是事后整改了事。
更让人不解的是,频繁登上“质量黑榜” 的欧霞公司,且多次被质监部门通报的企业,为何还有如此多学校趋之若鹜?
校服没有准入门槛、学校没有足够判别能力……这些或可以作为“毒校服”屡屡出现的客观原因,但主观上却无疑是因为监管不力,一者,对生产企业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和惩戒措施;二者,校服采购之内的灰色交易,缺乏足够的阳光照射。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公开招标、购买方案,拿出样品展示,征求学生与家长意见,“毒校服”恐怕也就难以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