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多,市民于先生在途经北翟路、协和路路口时,发现空中飘散着很多人民币,一群人正在路口迎风捡钱。(2月4日新华网)
城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发达大城市?至少,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背后,城市市民之间应该更多些温情与呵护,更多些相互包容与帮扶,更多些惩恶扬善、更多些对弱者的怜悯……这些外在的良好环境或人文气息,或不能决定一个城市的整体文明进程,但却是一个城市之所以吸引人、温暖人的内涵。一些物质上再发达的城市,如果人与人之间是极度冷漠的、是充斥着自私和贪婪的,是充斥着排斥和暴力的,这样的“发达”有什么意义呢?至少,在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钢筋水泥丛林”的飞速发展,却较少看到精神文明的“同步跟进”。
一个发达的大都市,出现“捡拾”人家的血汗钱不给事件,在笔者看来,应该进行一次痛彻肺腑的反思了。首先应该在保障机制上进行反思。应该努力从制度安排上解决农民工的城市福利的平等待遇问题,至少,不会让他们的血汗钱被拖欠,至少可以享受到城市市民可以享受的基本医疗、住房保障。这本身就关系一个城市的良心。其次,在精神生活方面,政府更有必要提供给广大农民工一个可以“信赖”、可以完全放心的外部环境,包括“不被歧视的”、“不被盗窃”、不被“捡拾”的安全环境。这份城市政府本应提供和保障的“责任”,或许是一个弘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但在关系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和整体形象面前,却是一个必须尽快弥补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