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蚌埠,仿古玉行业正面临重新洗牌;在这期间,会有一大半的做旧作坊就此死掉。”蚌埠市博物馆副馆长辛礼学说,蚌埠玉器仿古特点鲜明,经常被不法商人冒充文物销售,导致蚌埠玉器名声不好,加之高成本、低利润,使得行业转型迫在眉睫。而转型所必经的阵痛期,又让不少仿古玉器厂望而却步。
如今,如何成功转型并得以生存,成了这几万人乃至整个上下游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发展趋势:苦守不如一搏
孙季广的成功转型只是个例,如今在蚌埠,庞大的玉器行业要全面转型并得以生存,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蚌埠市从事玉器生产的作坊、企业何止几千家,但是真正开始转型的只有1/4,这其中称得上转型成功的,更是很少。”成成说,那些早年赚到第一桶金的玉器厂,在转型期间就会稍微顺利一些,但更多的是资金实力较弱的小作坊面对让人头疼的资金和技术难题,其中就有1/4选择了关闭或者转行。
连续3天的走访,记者见到的更多的是,坐等观望、苦苦支撑的小作坊。尽管大家一致认为转型是必然,但除了资金技术,他们需要更多的是勇气。
成成介绍,在蚌埠,玉雕是个牵动数万人生计的大产业,尽管转型会面临阵痛,但却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临难题:资金、人才、品牌
对于转型,多年研究玉器行业的蚌埠市玉雕协会会长孔德佩有着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资金,要做精品玉,就需上好籽料,但好料太贵,一般的作坊根本没这个资金运转,玉器行业也很难从银行贷款。”孔德佩说,没有钱,什么转型都白搭。
其次是人才。孔德佩介绍,尽管蚌埠玉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玉雕师傅大都是师徒相授,人才扩张非常慢,大量培养高精尖的玉雕人才是当务之急。
此外,更重要的是品牌。“我们的师傅做过一件碧玉香草薄胎玉瓶,薄如蝉翼,最薄处只有0.2毫米,还未完工就获得2011年中国玉文化节‘华夏奖’金奖,目前成品估价在200万左右。”孔德佩说,同样一块玉器,大师所做或者大品牌的作品就会卖上高价,甚至价格翻倍。若没有响亮的大师名号和大品牌,就很难有大的发展。
如今,这一系列的问题让蚌埠市仿古玉行业陷入困境。如何突围,就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如何解决:塑造大师,打出品牌
2012年12月22日第二届中国玉文化节暨第七届安徽(蚌埠)玉器奇石古玩盆景博览会上,安徽省文化厅厅长杨果表示,蚌埠市所造就的玉器文化产业,希望将来能成为安徽文化强省新引擎,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辛礼学介绍,占地258亩的蚌埠玉器加工生产基地“中华玉博园”一期已开盘,建成以后将是蚌埠最大的玉器加工生产基地。
蚌埠市委市政府也在办证、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为扩大知名度,安徽省文化厅和蚌埠市政府连续多年举办玉博会等活动,为蚌埠玉器打造交易平台。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该市正尝试采取动态抵押玉器或者玉料的方式从银行贷款。
此外,蚌埠市还通过院企合作,在蚌埠经济技术学院开设玉雕班,培养高端玉雕人才。同时,该市正引入市场机制,试图与有资格评选“中国玉雕大师”的中国宝玉石协会合作办会,推出一批蚌埠的玉雕大师,并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玉器企业,打造一批玉器品牌。
政府的种种政策支持,让当地玉器行业看到了希望,正如孔德佩所说:“依靠政府扶持和行业自救,蚌埠玉器未来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记者 曾梅 文/图
成功案例:一件精品玉50万
6日下午,几经辗转,记者来到位于蚌埠市蚌山区金圩村深处的东来玉器厂。厂院很大,在一楼的车间里,记者见到了老板孙季广。
“仿古玉大多是次品玉石所造,根本卖不上价。加上名声不好,我走到外地,一说是蚌埠的,都没人愿意跟我做玉器生意。”迫于市场压力,孙季广放弃了从事多年的仿古作坊,转从精品玉器制作。
在工厂二楼的展示厅,孙季广小心翼翼地打开玻璃柜,将一件精致的玉雕作品拿给记者看。“这个是上好的和田籽玉,我请了最好的师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雕刻而成。”孙季广说,这已经脱离了仿古,而是真正的现代精品玉。“这件作品低于50万,我是不会卖的。”
在制作高端精品玉的同时,他还会制作一些价位在几百、几千元的精品玉。“中国人相信玉养人,对玉石有着独特的感情,我希望能做一些普通老百姓也能佩戴得起的玉器。”他说。
如今,他的玉器厂已有70多名工人,每年营业额在2000万~3000万元。孙季广说,尽管如此,他相信蚌埠玉器不一定非得靠仿古来做大,现代精品玉同样可以作为蚌埠玉器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