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拒被符号化 民意求共鸣齐声找元芳
2012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2文化热词盘点:
莫言获诺奖拒被符号化 民意求共鸣齐声找元芳

 

圣诞节又到了,这是破除“末日谣言”后的第一个节日。在一场温婉剔透的小雪后,生活依旧美好如昔。

与“末日谣言”的情形相似,2012年的文化圈也热闹非凡。从文学、综艺节目、纪录片、电影等领域的突破,到对文物保护的追问、“中国式”的反思,一个个流行文化热词将2012年热点文化事件串联起来,影响并改变着中国。

一些人物、事件、现象被消费、被娱乐、被狂欢,或者,被永远记忆,定格于我们永远无法回去的昨天。

本年度的最后一期策划,让我们一起以回顾和玩味的姿态,解“词”说“文”,来一次认真细致的总结。

年度热词一:莫言

解词:“讲故事的人”

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非鸿篇巨制,但亲人们的故事;自己童年的影子;天马行空的幻想,都被这一热爱“讲故事的人”写进了小说,用最平实的方式,进行着“中国式思考”。

著作一度售罄,家里的萝卜被拔光,老家要建纪念馆……诺奖使莫言晋升为“名人”。拒绝被“符号化”的莫言,盼望回归平淡生活,继续文学创作,依然做一个“农民的儿子”。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故事的世界主题,民族的脊梁精神和本我精神也许就是征服世界的法宝。莫言的获奖将助推中国文学的瞩目与发展。

说文:有人捧有人拍

《收获》杂志社副编审叶开:莫言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把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在文学的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春风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常晶:莫言会是获诺奖第一人,是因为莫言一直保持着十分茂盛的创作力,差不多三两年就有一部新作问世,而每一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叙述方式。《丰乳肥臀》、《酒国》、《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檀香刑》,虽不会给人阅读的轻松和喜悦,但都会给人留下不一样的阅读冲击,而层层包裹的形式之后,是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反思。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乔木:看得出,获奖是针对作家作品本身的评判,而不是他的身份、职务、履历、信仰等背景。然而,此次对莫言获奖的争议,基本上围绕的是他个人,而不是他的作品。对此,莫言在媒体见面会上指出,许多批评他的人并没有看过他的作品。

市场经济对纯文学的侵蚀很大,网络时代的浅阅读、碎片化传播对作者和读者的思想、专注提出更大的挑战。莫言以其30年著作等身的坚持最终获奖,为国内的小说写作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年度热词二:名人故居

解词:“拆除式”保护

北京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遭“维修性拆除”,章士钊故居遭“超范围施工”,重庆的蒋介石行营遭“保护性拆除”……2012年,名人故居遭遇了拆迁风暴。不时传出的“保护性拆除”和“维修性拆除”,引起社会忧虑。

业内人士认为,名人故居之所以面临威胁,是因为它面临强大的利益“竞争”,一些地方政府将其与城市发展对立起来,不能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而现行文物保护法规定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违法者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起不到应有的惩处作用。

说文:闹剧何时休?

时评作家罗竖一:无论有关方面解释得多么动听,但先拆除又复建已居“不可移动文物”之列的名人故居,其实就是一场闹剧。这场闹剧,不但公然损害了法律和政府的尊严,浪费了社会财富,并且是对名人及其亲友的一种羞辱;同时,也把全国亿万老百姓当成了傻子。

康有为后人潘维真:中国人至今仍为一百年多前圆明园被外国军队焚毁而满腔怒火,难道中国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着城市发展的旗号,把名城古迹一处处地毁掉,把历史人物的故居一处处地拆掉吗?如果扬起铁锄砸向这些文物,我们又比那些烧毁圆明园的人好多少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连废墟都没了,这梁林故居还怎么复制?在巴黎知道雨果、巴尔扎克、莫奈以前都住哪,北京也应该有这样的名人故居地图。北京名人故居很多,有的名人迁徙过几次,哪些是有价值的,首先是通过普查把名单盘出来,做到心里有数,找专家鉴定,再研究保护措施。不能像北京四合院那样,就放那,让时间和大自然来侵蚀。

年度热词五:中国好声音

解词:舶来品的胜利

今年夏天,定位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的《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并以4.8%的高收视率,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奇迹,24亿以上的网络视频点击更让其深入人心。

《中国好声音》本质上仍属舶来品(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但在国内综艺节目饱受病诟的今天,它能收获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虽然节目也遭遇种种质疑与非议,但不管怎样,《中国好声音》正引领中国娱乐节目营销走向新时代。

说文:喜忧各参半

时评作家王文宇: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所有选手都来自于草根,有赤脚的乡村女孩,也有来自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小王子”,他们的言行毫无冗杂的修饰,言语间透露出的是对音乐的真心热爱。 在舞台上,节目摒弃了选手华丽服饰与舞台设计的搭接,让选手用最真实的一面加入到节目中,同时,观众也看到了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做作表演的选手们,这也是 节目可以播出第一期就引得好评如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评《好声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中国好声音》的走红,显然并不只是因为那些动听的歌声。用制作及推广团队宣传总监陆伟的话说,“《中国好声音》不是独立的音符,是音符后面的一个个人。”换言之,当我们评价《中国好声音》的时候,不妨多从“人”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选秀节目的大众文化,本身的缺憾在于自身文本的贫困。美国大众文化研究专家费斯克教授曾经说:“大众文化的文本充满了裂隙、矛盾与不足”;“大众文化中具体文本的贫乏性……因为它的短暂性和重复性。”因此,“中国好声音”虽然力求出新,但自身文本所存在的这种“短暂性和重复性”,使得它只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商品被人们消费,而一时承担不起流行歌曲原创力的重担,我们对它无须苛求。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坐在转椅上的导师,更是我们当今整个音乐界。

年度热词六:“饥饿”与“少年派”

解词:关于吃的问题

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为2012年年末电影票房的大赢家,直接让“饥饿”与“少年派”成为当下影视文化的重要代表性符号。

两部电影都涉及到了“吃的问题”,一边是让中国人重新认识并讨论起饥饿的写实主义电影,一边是引发各种思考的奇幻电影,哪个故事更好见仁见智,但两部电影无疑是2012年的两朵电影奇葩。

说文:信仰与人性

豆瓣影评:抛却人性而言,对于饥饿的专注似乎《少年派》更加惊险。两个故事版本中,食物不仅延续生命,也是生命的结局,你要与之周旋的既是食物又是生命还包括你自己。所以很残忍也很奇妙。而《一九四二》对于饥饿有所分心,聚焦到政治与战争对难民的吞噬。饥饿带给人的赤裸裸的焦躁、愤怒与无力被弱化,我们只知道食物不多,但担心更多的是身边的生命怎样归属。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是不稳妥的,我们信仰来世,信仰死去的盛典,信仰的是生命的终止。而至于食物,即便急迫到生死一线,也可以得到安慰、得到忏悔,张国立安抚长工死去的母亲时说:早知道再借你三斗小米就好了。只有悲惨地死去能让我们感受自私,也只有自私让食物变得宝贵。

观影网友:虽然两部作品都将人类置于生存的绝境,但前者的沉重压抑让人难免陷入悲观绝望,而后者的绚烂至极则给人以绝处逢生之感。其实既然选择去看《一九四二》,就已经做好了承受苦难的心理准备。相比起刻意煽情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冷静克制的叙述笔调和对残酷历史的努力重现,让我对冯小刚导演有了敬意,因为从中确实能感受到中国电影人的诚意和责任感。而最令人深思的是,饿殍遍野的惨剧距今不过短短70年,而今日的平民百姓即便没有遭遇如此严重的天灾人祸,但官僚腐败,贪污渎职的现象却依然存在,想来便让人不寒而栗。

《温故一九四二》作者刘震云:《少年派》和《一九四二》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人面临困境。一个人跟一个老虎在一起,他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的信仰,《一九四二》中,这些灾民能够支撑下来,是因为人性中那一点特别微弱的人性焕发出来的温暖的光芒。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