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推行越精细 “大湖名城”飞跃更有力
2012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绿色建筑”推行越精细 “大湖名城”飞跃更有力
——专访合肥市城乡建委副主任刘斌
记者 徐涛/文 倪路/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们却深知,此利国利民之举,犹如陈年老酒越久越香,正如植树造林一般,功在千秋……在合肥迈向“大湖名城”之际,让我们通过合肥市城乡建委副主任刘斌叙述,倾听这座绿色城市的生命脉动。

节能减排就像给房子“穿棉袄”

记者: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节能减排”的字眼时常在耳边响起。这在建筑领域是如何体现,能不能用通俗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一下?

刘斌:用民用建筑举个例子。通过采用外墙保温、双层玻璃外窗等新材料和技术,好比给房子穿上了件特制的“棉袄”,目的是保温隔热,减少冬天室内的热量向外扩散,夏天室外热量向室内辐射,大幅降低室内外热量交换,从而起到节能的作用,能够提高百姓居住的舒适度,而且节能又省钱。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而建筑中的供暖、空调、照明、电器、热水等耗能又占建筑能耗的80%。以公用建筑为例,年人均电力消费量为2130度,年人均用油量为240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27.3公斤标准煤/平方米,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为55.5度/平方米……可想而知这给城市生态发展带来的压力,由此不难理解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了。

连续6年专项检查均受通报表彰

记者:据了解,合肥市被列入全国首批22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之一,而滨湖新区同年也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对于这样的成果,说明了什么?

刘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作为主管部门,紧紧抢抓合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优势,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强力开展了以建筑节能为重点的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我认为,这些肯定要得益于合肥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目标的明确,思路的清晰和执行的有力;一方面,合肥市过去几年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6年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节能减排专项检查中受到通报表彰;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从一栋建筑物的节能,上升到一个区域的综合性节能减排;从单一的建筑业上升到全社会的各个行业;从单一的“建设”,上升到“建设、使用和管理”。

合肥市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也积累了宝贵经验,相关科研单位研发了新产品和新技术,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了建设美好合肥,广大市民及社会群体对可再生能源关注度增加,自觉共建意识不断增强。而这也是我们相关工作者们最值得欣慰的地方!

深入贯彻十八大推动建设新格局

记者:能不能帮我们描绘一下,未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发展蓝图?

刘斌:可再生能源因其可持续性、清洁、环保,是现有能源的重要补充,也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世界许多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我们应当和必须深入学习与贯彻的内容,对于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乃至整个城市的节能减排工作,这就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建筑领域将累计形成年节能能力140万吨标煤,减排当量二氧化碳341万吨的能力,其中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常规能源替代量14万吨标煤;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60%以上,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累计装机容量80兆瓦,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500万平方米,地(水)热泵技术建筑应用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和景观照明完成太阳能光伏和LED综合绿色照明节能改造。

虽然这些目标更多是数据上的,但是足以显示出合肥市委、市政府和建委对这一方面工作所下决心。

“绿色建筑”助飞“大湖名城”

记者:这对我们合肥的广大市民生活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带来哪些实惠?

刘斌:对于广大市民来说,逐渐使用太阳能资源,节省能耗开支,最终是普通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促进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大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是美好城市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增加可再生能源领域工作岗位,给市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降低传统能源能耗使用,提高环境质量,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惬意。我们不仅节约了开支,给自己创造着宜居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了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十二五”以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延续了“十一五”期间又好又快的势头,实现了高起点开局,特别是去年行政区划调整后,800平方公里的巢湖划入合肥,合肥进入了“环湖”发展的新时代。更好地完成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应用工作,无疑是以“绿色建筑”助飞“大湖名城”,从而更好地谋划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实现城湖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