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利用破解城市“围城”
2012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看得见的绿色到那些看不见的绿色
可再生能源利用破解城市“围城”

记者 徐涛/文 倪路/图
 

长江中路、金寨路高架、四里河立交桥、轨道交通1号线……合肥“大建设”以来取得的成果无需多言,一步之间,一眼之内皆是巨变;然而,我们却又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这座城市建设底子薄、起点低、欠账多。

即使如此,在大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合肥却不是以挥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为代价。不但在看得见的绿色上,全力推进公园新建和绿化增建,而且在有限的资金利用中,更大把投进那看不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利用,并取得超前成效。

在城市发展的矛盾中,打破“围城”的合肥正大步向前,坚定地向大湖名城迈进。

城外:可再生能源作品合肥无处不在

“高新区一家大酒店使用了地源热泵后,能源消耗成本只有总成本的15%!”对于新兴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的应用前景,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非常看好并曾表示,“效果非常好,如果我们酒店的中央空调都能改一下,就将节约能耗40%。”

他还提出建议,今后能否采取适当形式,在合肥的大型商业综合、四星级以上酒店,包括一些公共设施中逐步推行节能措施,并纳入节能重点项目建设中。

如果说,合肥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表现形式只是地热利用的话,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仅仅在太阳能利用上,就可以随处发现这些“绿色”作品的身影。

比如说,合肥大剧院总建筑面积约6万m2,其中光伏电站项目为2009年国家示范工程。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合肥大剧院主体建筑采用构件方式结合,建设面积约 1000 m2,装机容量118.4千峰瓦。

比如说,在磨店职教城、新站区工业园、高新区等等道路路边上,处处可见太阳能和风能结合利用的路灯。

再比如说,为真正广泛应用太阳能而多年连续实施的“平改坡”工程,不但改变了太阳能热水器水管到处“结辫子”的丑貌,而且令广大城市居民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效率也大幅提高……

城外:民用建筑一半多“姓”节能

曾经一度,在高楼大厦崛起,甚至侵占绿地的阴影下,导致在不少人的印象之中,总是觉得建筑就是与“绿色”对立,特别是那些钢筋和混凝土的构造。

然而在合肥却并非如此,被喻为“秦砖汉瓦”的粘土砖早已禁用;双层玻璃使用也被明确于建筑设计之中;即使是在建设过程中砂浆的使用,也被建设部门反复琢磨和研究,最终推广好处多的预拌砂浆。不但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工程质量,而且有利建设企业成本降低……因此,在建筑的本身就处处散发着节能的绿色气息。

据了解,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建设节能建筑9309.2万㎡,占现有民用建筑总量的57.7%;新建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执行率100%,施工图审查合格率99.5%,施工执行率100%,施工合格率98.5%,新型墙材占墙材总量的90%以上。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和帮助下,确立了“加大节能减排,加快绿色发展,构建低碳城市”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始终突出“节能环保优先”理念。充分利用合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优势,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大力开展了以建筑节能为重点的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2006年至2011年,该市建筑节能工作连续六年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表彰。

城外 用企业理念去经营城市发展

已故数十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曾经有一句名言:“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会使利润增加一分,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而这句话,深深影响了许多在海外艰苦创业的华人。

多年以来合肥这座城市,在对待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上的工作,有许多都在不谋而合着这句名言。只不过,节约的不是钱,而是城市能源;增加的不是利润,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已。

2009年,合肥市被列入全国首批22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之一。2009年~2011年,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项目85个(太阳能项目63个,地源热泵项目22个),建筑面积达895万㎡,折算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17万㎡。

2009年该市滨湖新区被住建部批准为“国家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2010年,该市高新区又成为全国首批25兆峰瓦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城外绿色合肥需用超前眼光去看

在几年前的长江中路的改造中,由于没有预留拓宽建设空间,不但导致拆迁成本远超施工成本,而且改造后的这条“安徽第一路”也是极其紧凑。此后合肥的道路建设,例如徽州大道等等均会在两旁留出充裕的空间,以供未来拓宽或是改造使用。

“我们现在用不了,就要把空间和资源留给后代去利用。千万不能因为目光短浅而让后代的发展处处受到限制。”自合肥“大建设”以来,“超前”两字时常被提起和强调。在合肥向大湖名城华丽转型之际,对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上更是如此,甚至还要苛刻。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多次表示,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实施建设工程的基本依据。“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将在我们的手中‘定型’,如果不超前考虑,提前谋划,就有可能制造城市发展新的‘瓶颈’,造成新的浪费。我常讲,教训往往比经验更重要。作为后发地区,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要认真吸取先发城市的一些教训,本着利在百姓、利在长远的执政管理理念,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前瞻性的目光,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暂放着;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