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提及合肥这座城市时,特别向我强调了“发展中”几个字。我知道他的用意,不过只是浅然一笑回应而已。
因为,我十分喜爱“发展中”这个词汇,特别是用在合肥这座城市身上时。我们看到过不少所谓“发达”城市,在光环的背后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出城市发展的“围城之困”需要多么痛的领悟,可惜却没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正因为“发展中”,这让我们看清了许多,领悟了许多。
这让我们深知,一池、一木、一片绿皆为城市根本,以此发展,无论快慢,最终的“发达”又舍我其谁?
城里从新居民小黄的故事说起
小黄,男,32岁,2004年大学毕业后辗转到合肥市定居发展。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80后青年,却对人生与社会有着超龄的领悟与要求。于是,相貌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成熟许多。
小黄告诉记者,出生于农村的他曾有许多困惑与矛盾,而未来选择在哪座城市生活就让他犹豫了许多年。的确,作为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渴望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虽是忙碌又能走在社会前端。便捷的交通、耸立的写字楼、时尚的生活消费……在“十年寒窗”的苦读过程中,这都曾被当做过自己的动力来源。
或许也正是因为他来自于农村,对清新田园式的大自然却又有着强烈的回归欲望。
在老家,出门脚踏黄土,抚手绿柳,席地池塘边看鸭子畅快无比地游来游去,用他的话说,“许多城市满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和车水马龙的废气,曾经令我感到压抑,就连在老家最容易满足的天然蔬菜,竟然也变成了一种奢望。”
城里
伴随扩张而消逝的那些池塘
最近一次遇到小黄是在大约一年前的时候,他说自己老家的池塘已经变得乌黑恶臭,鸭子没有了,鱼也没有了。听说是因为农村使用过多农药导致的。
小黄心中的池塘“干涸”了,其实他不知道,在合肥这座城市里,曾经也有过许多池塘,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这里叫藕塘村,听这里的老大爷说这里原本是水塘,不过从搬到这里的新小区开始,我就从来没见过有水塘。”藕塘村,位于合肥市一环路以北,说这话的是陆阿姨,她就住在那里新建的小区“荷塘月色”。不过虽然小区名字很有诗意,但是小区里却根本没有池塘,更谈不上荷花了。
陆阿姨告诉记者,在她刚到合肥经商的时候,藕塘村附近还算是郊区,但如今已经算是众多小区相拥的闹市区了。学校、医院、大型超市、各类餐饮一应俱全,不过却再也没有了传说中的那些池塘。
城里面对资源不去利用就是浪费
大自然就是这样,很是公平。当你善待它时,它也会善待你。通过2010年的排水改造,在去年和今年全国众多城市遭受暴雨侵袭,纷纷陷入“看海”尴尬境地时,合肥的主城区鲜有积水现象。即使如此,对城市排水改造的工作合肥至今仍未停止,而是继续向主城区周边各个区域深入。
如果说这座城市只是在为防止水患而努力,那么这只能说明你对合肥还不够了解。从合肥“大建设”以来,有关排水“雨污分流”的工作从未间断,目的其实很简单,为保护现有城市河道乃至整个巢湖水域不受污染。
同时,在合肥城市小区建设过程中,雨水收集这一看似细小的环节也被逐渐列入硬性条件之中,目的也很直白。例如,小区里的绿化灌溉是使用雨水还是使用自来水?
“其实,这更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有限资源浪费之间的选择。无论是作为城市居民,还是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所面对的并不是一次择优的选择机会,而是一个对和错的判断抉择——不是利用,就是浪费,没有任何回避的可能!”合肥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强调说。
城里 “绿色”更是一种全民意识
环城公园、大蜀山森林公园、塘西河公园、金斗公园……无论老城区还是滨湖新区,近年来随处可见绿色的身影新生于这座城市,“绿化大会战”的口号也让广大市民耳熟能详。关于“绿”的梦想,合肥到2020年还会更进一步,森林覆盖率达到36.8%以上,城区有地的地方就会有41%是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可以达到14平方米……即使是在社区周边也必须达到“500米见园”的追求。
“绿色”的城市仅仅依靠“投入式”的努力还不够,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多年引导下,节能、环保这一“产出式”的“绿色”也逐年浓艳起来。小黄告诉记者,其实这也是他庆幸选择合肥这座城市的理由,从重视程度和发展意识来看,他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景象。
三十岗乡东瞿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然而就是在上月17日,那里举办了一场“万户低碳家庭行动”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家庭低碳生活计划15件事”。具体为:使用节能灯,随手关灯、拔插头;少用空调多开窗;使用节水型洁具,循环用水;温水洗衣自然晾晒;尽量不用塑料袋;电梯少乘几层,楼梯多爬几层;多坐地铁和公交车……据悉,在“十二五”时期,这样的行为举措将在合肥市全面深化。
东瞿村只是合肥“绿色理念”的一瞥,由此不难想象对于城市的根本,这座城市领悟何其之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