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和庸、懒依旧,“准生”新规难产
全运会竟成修豪华办公楼的借口
“拥抱”宝宝也收费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2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傲慢和庸、懒依旧,“准生”新规难产

钱兆成
 

在回龙观地区办事处,问及如何办理准生证,工作人员对着电脑爱理不理地回答问题。问她关于“通知”的事,她说,“你是看新闻看到的,那是新闻,要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   (12月11日《人民日报》)

“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何其傲慢的一句话。自古以来,有各种各样的傲慢。富者对贫者的傲慢;强者对弱者的傲慢;胜者对败者的傲慢;知识者对无知者的傲慢……在所有的傲慢中,老百姓接触最多的是权力的傲慢。

而这种傲慢的来源在哪呢?一些“公权”者之所以敢对民众傲慢,是因为他们不清楚手中的权力来自哪里,他们不知道他们靠纳税人的税款才能生存。而任何国家机关的人,他们的衣食父母都是纳税人。并且一些温室中的“花朵”更加不清楚,一个准生证有可能要盖章、签字40多个,接触单位10多个,耗费时间两个月……

同时,笔者读到了庸懒二字。上月底,中国人口计生委还专门又下发了《关于方便群众办证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简化办证程序,解决办证难问题。这个异地可办证的新规,对于在外打拼的人们是一个福音,然而一旦事不关己,则很容易高高挂起。能否越过新闻与落实二者之间的鸿沟,这就要看公职人员能否站在群众的利益出发点上看问题。

新闻中的工作人员显然没有换位思考,这就导致了庸与懒的泛滥。在“庸和懒”的负面影响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办正事不如不办事。可异地办理准生证是一个新规定,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一个老问题。二者结合,其实依旧归咎于权力的傲慢与慵懒。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首善之区的北京,还是各个地方,都曾采取建立管理制度,开展作风和效能建设,实行问责等措施治庸,但在问什么事的责、问谁的责、谁来问责、以什么程序问责等问题上仍然存在障碍。

虽说不少地方治庸实施之初都是轰轰烈烈,但由于缺乏落实问责制度的长效机制,或不按制度行事,到后来就慢慢流于形式,最终使治庸沦为了一句空话,这才使得新规定碰上了老问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新问题总能够从旧问题中找到影子,一个时常被拿到台面上治理的问题,很可能就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渊薮。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