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盘山遗址,一个从未见诸报端,甚至连郎溪“家乡人”也未听说过。
昨日,记者获悉,这一座在社会上未曾“露脸”的大型遗址,前期考古发掘结束,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标本。其中,出土了一件长21厘米的石斧,这在全省实不可多见。
低调的古遗址:出土近百件石器、陶器标本
磨盘山遗址位于郎溪县幸福乡,东距县城15千米,西临皖东南最大湖泊南漪湖亦称南湖。
遗址长260米,宽181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省考古所对遗址年代进行了实测,确认为古人类生活遗址。
从发现至今,该遗址都没有与世人“见面”,也没有“轰轰烈烈”地发掘。以至于我省很多市民对这座大型遗址闻所未闻。殊不知,它在考古界的名气,可与凌家滩、尉迟寺等相比。
从2003年开始,考古学家对磨盘山遗址零星地抢救性发掘。历经近10年,目前,磨盘山遗址初容渐露。
据悉,目前出土文物近百件,经清理发现有:长方形带孔石刀、半月形带孔石刀、石铲、石锛,石凿。刮削器、纺轮、陶网坠、鱼尾形鼎足、鸭嘴形鼎足、柱形鼎足、高圈足杯把和竹节形镂孔豆把等。石器的形状大小不一,用灰褐板岩或青石刻作,也有部分为打制还有未经加工的石料。陶片既有夹砂红陶,也有泥质红陶,黑皮陶;多为素面,也有带刻划纹、弦纹、绳纹;工艺既有手工盘制,也有轮制或慢轮修整的痕迹。除了大量新石器时期的遗物,也见有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片;纹饰有席纹、小方格纹等,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原始瓷。
一把21厘米石斧:将遗址的年份推至1万年前
虽出土了近百件石器、陶器标本,但考古学家一直未能确定遗址的真实“年龄”。
此轮发掘后期,考古学家又抢救性发掘了郎川河畔的“乌龟包”遗址,该遗址属于磨盘山遗址的一部分。
让考古学家惊喜的是, 在遗址上采集到数件打制石器。
据介绍,这些石器双面打出剥片,打出刃口直接使用,多为砍伐器,这与已成定论的水阳江旧石器特征有很大相似,其中一件由页岩经打制而成的石斧,长21厘米,宽8厘米,经中国旧石器权威专家鉴定为新旧石器之交的生产工具,这无疑又将已知郎川河文明史提前了4000年,推至1万年左右。从地表采集的文物标本类型、纹饰等特征,推测年代约在新石器早期且万年至今一直为人类宜居之地,全省实不可多见。
昨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今后几年,我省将聘请具有高水平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部分科学发掘,还原遗址的真实内涵,以便科学有序地做好遗址的中长期整体保护规划。幸福乡是郎溪县地势最低的乡镇。最低海拔仅2m。先秦至今一直为人类宜居的风水佳地,至今无史可证,无人可知村落从何时形成,村内耄耋老人所云不过为数百年前人丁兴旺,茶肆店坊兼备大村名庄的盛景。今天村内可见众多古村名木,汉砖秦瓦,明清建筑构件。
点燃文明薪火:诠释郎川河古人类从哪里来?”
磨盘山遗址是郎溪县境内年代最早、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聚落遗址。从这一轮发掘来看,出土文物的器形、纹形与已成定论的水阳江文化类型极为相似,它们有力地证明了郎川河先民是从长江岸边到水阳江畔,之后再来到磨盘山上,定居、生产、生活、繁衍。就此可推测咫尺水阳江的磨盘山人极有可能是水阳江文化的一支,他们因水灾、旱灾、饥馑逆水而上,万年来,他们和后世子孙便留在这里生存繁衍。
由此可见,磨盘山遗址蕴含的远古文化应该是郎川河流域文明的根基和传播文明的载体。
此外,在郎川河沿岸发现了十几处古人类聚居遗址及绵延不绝的土墩墓群,对磨盘山遗址的探究让我们大致清晰了解了郎川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基本诠释了“郎川河古人类从哪来?”、“郎川河文明从哪来?”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