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宽容看待慈善义卖风波
家长自教孩子: 另类教育模式待检验
开车买菜怎么就成了“违规载货”?
“救护车无人让道” 的法律思考
如何解读“文学比政治要美好”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2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妨宽容看待慈善义卖风波

金戈
 

外国驻穗领馆搞义卖帮助中国残疾儿童,筹款33万元,收到5000元假币令组织者遗憾。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在微博中评论:外国领事馆干这种事,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中国就少了那33万块钱?真不要脸的是那些搞义卖的!(12月10日《重庆晚报》)

一个筹集善款的义卖活动,居然收到5000元假币,这本身就有点让人大跌眼镜,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那一句不差钱的论调。

应该大度宽容地看待慈善义卖本身,这本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因为慈善的意义本身就不在于比拼财力,而是唤起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从对残障人士的关爱来说,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盲道设置、残疾人就业问题等等。

不妨以宽恕的心态看待那些使用假币者。我们应该谴责这种使用假币的行为,但应该宽恕那位假币使用者的灵魂,笔者相信那位假币使用者,看到这则新闻会感到万分的愧疚,这不单单是个人道德问题,更是影响到国家层面的荣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也是慈善的意义之一。同时,西方人慈善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着 “宽恕”、“感恩”、“分享”等善念,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资源,都应将其融入到我国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中,使其共同成为人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如果那位假币使用者没有发自内心地感到愧疚,那我们更要反思,这难道仅仅是个人的素质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慈善文化并没有深入人心,将慈善活动当成一种应景的表演,笔者以为这是假币慈善的思想根源。慈善捐赠本应该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一种行为自觉和生活常态,自觉捐赠行为通常不会等到特定需要时再做应景表演。可是目前却普遍存在着为了满足特定需要而进行应景表演式的慈善捐款现象。由此,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让慈善活动剥离应景的弊病,回归其本意,从而达到感化个人的最终目的。

宽容地看待慈善义卖,宽恕那位假币使用者的灵魂,对于这起慈善风波,就事论事的“脸面论”最终只能转化为不欢而散。从实际上看,只要慈善事业所需善款能够成为源头活水,只要慈善事业仍需更多的人和机构参与,这就足够了,这才是国家的强大和公民成熟的应有态度。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