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叫皖北 这种力量叫振兴
2012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这片土地叫皖北 这种力量叫振兴

本报记者 宁大龙/图
药香亳州
生动六安
科技淮南
商贸阜阳
 

编者按

这是一片广袤而富裕的土地,却曾经因为种种原因总给人一种灰蒙蒙的印象,这是一群勤劳而智慧的人们,却曾经总是与劳动输出紧密相连。如今,这片土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生活得怎么样?近日,省委宣传部启动主题为“走进皖北”的大型联合采访活动,展示皖北的升腾之美。

升腾的皖北

亳州近几年在抓传统产业的同时,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工业重大项目。袁店二矿建成投产,现代中药创业园B区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涡北选煤厂一期工程、信湖煤矿项目加快推进,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药业等1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精华制药、江淮汽车、恒大地产、红星美凯龙等多家上市公司、知名企业入驻亳州,为亳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麦德发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40多岁的当地人,他原来是阜阳市插花镇的一位农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合肥瑶海摩托车大世界的市场中,经销摩托车。经过一二十年的打拼,积攒了一些资金,于是他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阜阳,来开始“二次创业”。如今在位于安徽颍东经济开发区阜蚌路北侧,一家项目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117000平方米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已初具规模。其中,公司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方便面生产线8条,饼干生产线4条,饮用水生产线4条,年产值7.5亿元。 香港商报记者 龚舒斌

我眼中的皖北

12月4日上午,淮北的东湖,水是青色的,让人爱怜,这让我没有想到。

东湖水位不高,石砌堤岸与水面之间有几十米宽的卵石滩和土坡。初冬,自然护坡上芳草已枯。卵石滩下是泥底,很少沙子。一只游船停在离岸不远的水面上,我问岸边一个正在整理凳子的老年男子那船是做什么的,他说是游船。

我说,外地游人很少,平时坐游船的人更少,为何甘愿清冷守着这湖水和船。他说,他是矿上退休工上,看着环境一天天变好,心情高兴。

他换了一个话题说,你知道吗,淮北的女孩子可厉害了。我说怎么个厉害法?我没有见识过。他笑笑说,你这个年龄的女孩,把男人管得很死的,你要在这儿待时间长就知道了。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自问自答,以前,淮北这地方只有矿,挣钱是男人的事,男人说了算,现在,全市所有干煤炭的不到一半,女人挣的钱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永群

走近皖北工业

12月6日,位于淮南市高新区的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文生正在向记者演示一套装置:将一束光照射到聚光片上,不到1分钟这一装置下的小风扇就开始欢快地吹起风来。别小看了这一演示,这里面可包含着高倍聚光光伏(“HCPV”)太阳能电池系统的技术核心。

日芯光伏这一技术虽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但发电成本依然是其大批量推广的瓶颈。目前,用这套电池组发电上网电价是1度电1元,这可是火力发电的3倍多,风力发电的2倍,如果仅靠政府的补贴推广终非长久之计,企业还得在技术上更胜一筹,通过技术和工艺升级降低成本才是根本出路。

位于太和经济开发区B区的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治疗艾滋病原药。这家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制药企业如何选中落户在一个皖北县城,公司李总回答说,因为这里有通向全国的市场,这里有善于经营药品的能人。是啊,高新技术产业正在以各种形式集聚皖北,为皖北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企业报记者 吴明

在皖北,感受振兴的力量

上个月的15号,现年79的王进荣老人搬进了新家——蚌埠市梨花园小区廉租房项目。采访中,王进荣告诉记者,以前住在天桥下,房租要450元每月;现在租住的廉租房实用面积是43平方米左右,1平方米一个月只要一块钱。

据介绍,截止到今年的10月,蚌埠市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6万套。这些住房全都高标准建设,力求与商品房无异,并且拎包入住。

一切从百姓利益出发,一切为百姓生计着想,这,正是皖北振兴的根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记者站记者 王利

从学生的皖北记忆 到记者的皖北印象

我的老家在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阜阳一中读书的时候,每月都会往返于城乡之间。那个时候,每当看到阜蚌公路两边的农田和荒地,我都会想:路边如果有工厂多好,我的亲戚邻居们就不用跑到深圳去打工了!今天,这个梦想已经实现:颍东经济开发区横跨阜蚌公路,两边林立着麦德发食品、九珍食品等众多企业。我老家的插花镇,也有不少人每天早晨骑车来这里上班。

麦德发公司负责人夏元振自豪地向我们媒体朋友们介绍说:“我的方便面和饼干产品已经畅销周边多个省份,我的原材料就是阜阳本地的小麦面粉和调味品,连包装都来自于本地的印刷企业”。香港文汇报驻安徽记者 张长城

加快皖北振兴 推动安徽崛起

说到滁州,人们一定会记得大包干的发源地“小岗”,正是他们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滁州人敢想敢干,如今,他们正乘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实施“美好新滁州”的建设,紧紧抓住和奋力推进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做到心无旁骛加快发展。

一路采访下来,我们发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各市发展均有特色。同时,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只有在创新上做文章、狠下功夫,才能克服陈规陋习,激发潜在优势;才能突破常规、赢得主动,干成传统思维认为干不成的事,实现常规观念认为达不到的目标。中国改革报记者 华铭 张海帝

皖北开门求变开放求富

“以往春节回老家,乡亲们习惯性于搓麻将、推牌九,如今很多人开始探讨生意如何做。”在返乡创业者欧元春眼里,皖北变化最大的是观念和意识。“不再自以为是,寻求合作发展,开放的心态让这里吸引更多投资商目光。”

欧元春是安徽凤阳人,现任安徽巨鼎产业运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同时扮演一个特殊角色——“兼职招商局长”。受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的委托,他负责中华(亳州)绿色照明产业园的招商与运营。

港资企业在皖北亦表现活跃。其中,丽华鞋业贸易有限公司(香港)宿州项目设计规模超过5万人,年产鞋4000万双,完全建成后将是全球最大的真皮皮鞋生产基地。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在亳州,香港朗生集团还建有中药材GAP白芍种植基地。 香港大公报记者 柏永 孙 军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