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监测数据是这样“出炉”的
新手开新车撞翻两人
撬出的铁轨已装车 民警从天而降
“火并”落败 男子报警求助
淮河路步行街商会 昨日成立
铜陵路与裕溪路 交口明夜放行
手机店一夜被盗光
下一篇4 2012年1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PM2.5监测数据是这样“出炉”的
星报记者走进合肥环境监测中心站,独家揭秘PM2.5如何检测
李敏 星级记者 俞宝强/文 程兆/图
工作人员在检查PM2.5检测设备
 

明日,合肥市PM2.5监测结果就将首次“公众于世”。直径还不到头发丝1/20粗,这样的颗粒物到底是如何监测出来的?昨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三里庵的合肥环境监测中心站,独家揭秘PM2.5数据的“出生”历程。

采集:“大网”24小时撒开

在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6楼的屋顶,高高竖起三个三脚架支撑的一个倒扣的盘子状的装置,并不太显眼。

“这就是用来测量PM2.5的自动采集、合成系统。这是采样头,行内将其称作切割头。”合肥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室工作人员牛师傅介绍说,这一装置叫做“切割器”。

别小瞧了这玩意,据监测人员介绍,它就像捕鱼的网一般,网眼的大小,决定了能捕获“鱼”的大小。

只要有空气经过,就立即被全天24小时不停转的射线吸进采集系统,再经过这张“网”,把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通通挡在门外,而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吸入“喉管”——PM2.5这条“鱼”,就这样被“网罗其中”了。

分析:“磁带”记录浓度

抓到“鱼”之后该怎么办呢?这时的工作的重心,就开始转移到机房的 “分析系统”了——两者之间由“喉管”连接,两条皮管贯穿上下楼房。

工作人员牛师傅打开箱门,一个类似于老式磁带播放器的仪器呈现在记者眼前。

“样品进入仪器主机后,颗粒物被收集在可以自动更换的滤膜上。”牛师傅介绍说,颗粒物越来越多,颗粒物质量不同,在β射线检测器检测时,拍出来的小圆点状的照片深浅也不同。这些深深浅浅的小圆点,都被记录在白色的“磁带”上。

记者走近才看到这个神奇的白色滤膜:几毫米厚,中央有一隆起的气孔,气体从气孔内进入,PM2.5通过滤膜时会吸附在上面,从而改变振荡空心锥形管的质量,最终改变它的振荡频率。经过换算,自动监测仪会瞬时显示监测站附近空气PM2.5浓度。

公布:实时传输数据

最后,经过计算机读取后,就是记者看到的诸如“136”、 “71”这样的数字结果了。由于监测仪器24小时不间断工作,因此数据也是实时传输。合肥环境监测中心站会将相关数据,在第一时间传到合肥市环保局以及省环保厅,并发布出来。

“这种方法实时捕抓空气中的PM2.5微粒,监测数据按半小时、1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目录在显示屏上显示。”合肥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李菁告诉记者,监测设备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自动储存传输数据,工作人员只需日常维护即可。

明日开始,每天全市十台PM2.5监测设备,将通过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将监测数据传回合肥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心站进行综合技术分析后即可得到监测点的PM2.5浓度数值。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