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一词来自于英文的“Bar”,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20世纪,鸡尾酒开始在美国盛行。随着现代化进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加快,“酒吧”也开始席卷全球。
其实早在酒吧出现之前,“酒”作为一种日常饮品,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人们的味蕾和思想。古希腊有“酒神”崇拜,酒催生了古老的宗教和原始的哲学。酒吧把人们对酒的钟爱与崇敬演绎得更加丰富和时尚,又因为夜场生活的兴起,及年轻人的追捧,它已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侧面。
酒吧与音乐: 酒第一,音乐第二
酒吧当然离不开酒。如今,酒吧不但提供不同类型和烈度的酒水,也出售各类不含酒精的软饮料,这大概是跟传统酒吧最大的区别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现代酒吧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无论是迪吧、慢摇吧,还是在欧美广受欢迎的清吧,音乐都是不变的“下酒菜”。差别在于,不同风格的酒吧,会为酒客奉送不同类型的音乐。
在一些带有舞池的酒吧,可能附带有演艺节目,音乐会比较劲爆和嘈杂,在DJ的引导下,夜游酒吧的红男绿女们,会在酒精的引诱下,迅速进入癫狂状态,跟随音乐的节奏,激情地舞动摇摆。
而在清吧中,音乐则相对安静柔和。即使偶尔会有一些乐队或歌手演出,饮酒者的情绪也不至于受太大的影响,他们更乐于倾听,享受这份宁静。
说到底,酒吧与咖啡馆一样,只是一个休闲和交际的场所。当厌倦了热闹和喧嚣,人们对酒吧的需求渐渐回归本质,清吧在城市的增多,就是最好的证明。
酒吧对音乐的选择,已经成为评价酒吧格调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城市之中,高格调酒吧的多寡,其实也反映了市民素养的高低。
很多地下音乐赖于酒吧发展起来,没有比这里更好的演出平台了。一些音乐发烧友成为酒吧的常客,实际上是为地下乐队提供了成长空间。
酒吧与文学:被放逐的灵感
酒吧与咖啡馆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与文艺的自然亲近。上世纪,巴黎的作家和画家最喜欢在咖啡馆聚会,艺术上的诸多交流就在其间进行。无独有偶,J·K·罗琳也是在咖啡馆里完成了《哈利波特》最初的篇章。
曾流连于巴黎咖啡馆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高阳酒徒”。 从1931年起,海明威曾在基韦斯特居住过19年,其中,1933年到1937年期间,他资助自己的朋友拉塞尔在基韦斯特市里开了一家酒吧,取名为“邋遢乔酒吧”。前几年还爆出过美国两家酒吧争打“海明威牌”的趣事。虽然很难揣测海明威从酒吧撷取了多少创作灵感,但这位终身不离酒的诺贝尔奖文学家,在自己小说里写酒的频率与精确,比写食物的更多也更细腻。
1961年,无法再出佳作的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刻,酒精已经无法抚平疾病给他带来的疼痛,更无法帮他找回被放逐的灵感。
跟酒吧结缘的作家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还有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不过最后输给了莫言。1974年村上在国分寺开了一家名为爵士乐的酒吧,1981年酒吧转让后,他才决心专门从事写作,并写出了中国村上迷耳熟能详的《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等小说。
酒吧与影视:光影交错,回忆丛生
电影爱好者应该不会忘记这样的镜头:主人公进入酒吧,或邂逅女主角,或遭遇险情,或与人接头……只要是都市背景的影视剧,总少不了酒吧的场景。尤其是好莱坞的影片中,几乎很难找到意外。
这说明,酒吧已经成为极受现代人欢迎的社交场合。前两年流行的美剧《House Doctor》,主人公豪森医生几乎每集必去酒吧,尤其喜欢跟朋友威尔森在酒吧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以致追这部剧的网友调侃他们是“好基友”。
去年9月上映的香港话题电影《喜爱夜蒲》,则完全以酒吧夜店为主场景,对香港的夜生活有比较细致的刻画。影片中的兰桂坊,是香港闻名的酒吧夜店集中地,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片中的香艳镜头比比皆是,自然要归类到情色电影一类,不过拍情色电影无可厚非,只是电影没什么深度,主题无非也就是追求真爱之类。这样的电影今年居然还出了续集,除了继续情色外,实在是看不出什么卖点。
酒吧本身就是一个光影交错的地方,每晚都在上演更生活、更深刻的电影。影视剧为我们定格了很多难忘的回忆,当午夜醉眼朦胧地从酒吧走出时,更有共鸣。
酒吧与青春:最后的祭奠
去酒吧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毋庸置疑,夜店里酒兴最浓的人一定是年轻人。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消费欲望,而且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
酒吧和顾客是一对有趣的组合,最为一种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酒吧需要对潜在的顾客进行培养,而顾客也在不断的尝试中,选择最对胃口的酒吧。往往这一过程结束,青年也轰然老去,渐渐淡出夜场,把最后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苍茫的夜色中。
诚然,酒吧也并非只在晚上营业,但至少在中国,每一家酒吧的上客高峰都在夜里九十点钟左右。所以粤语说“夜蒲”,就是晚上出去混的意思。
霓虹灯装饰了城市的夜景,酒吧装点了城里人的夜生活。也许是为了减压而放纵,也许是为了猎艳而蠢动,也许什么都不为,只是不想生活过于枯燥无味,所以我们才会在夜幕降临后,流窜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楼堂馆所。
许多年后,当青春逝去,红颜已老,关于酒吧,也许我们挥之不去的,只剩下午夜酒醉的记忆。生在新兴城市文化土壤上的一代,昨夜已在酒吧完成最后的祭奠。
链接
西方酒吧文化
美国:美国酒吧是用餐或者和朋友们喝一杯的好地方。他们通常会提供一份包罗了汉堡、牛排、沙拉和各种小吃的内容全面的菜单。许多酒吧还会以提供各种进口的葡萄酒、啤酒以及装在附带龙头的酒桶里的地方啤酒等广泛选择为特色。在白天,如果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场体育比赛的总决赛,酒吧里会十分吵闹。在晚间,酒吧会播放生动的音乐,可以跳舞或者只是作为背景音乐。
德国:酒吧不分阶层、类别,而德国则是个例外。德国酒吧是细分原则说了算。多数酒吧有其特定的顾客,外人并不太受欢迎。所以,你会发现,社区酒吧只接待本社区的顾客;一些酒吧只接待某个国家的顾客;有对雅皮士开放的酒吧;有为学生服务的酒吧;酒吧中最排外的可能是“Szene”酒吧,只欢迎本地“圈内人”。
澳大利亚:银行多过米铺,酒吧又多过银行。澳大利亚大多实行周薪制,每逢星期四发薪起,一直到星期日,悉尼的千百家酒吧经营总是座无虚席,向隅者众。星期一至星期三,随着钱包日渐干瘪,酒吧经营的客人也逐日减少,特别是星期三,许多酒吧灯明人稀,生意难做。第二天,又开始下一个轮回……澳大利亚人每年在酒吧喝掉价值几十亿澳元的酒精饮料。
意大利:意大利的酒吧就像中国的茶馆,人们在业余时间习惯到酒吧间饮咖啡,谈天说地,消磨时光。意大利酒吧经营期间出售面包、冰淇淋等小吃。早上起床后,到酒吧喝杯咖啡,吃上一口甜点;中午到酒吧买份三明治,喝罐“可乐”充充饥;傍晚时分去酒吧品上一口“威士忌”,吃几个咸肉粒,再顺便与朋友高谈阔论一番,这对意大利人来说简直是稀松平常的生活方式。
丹麦:酒吧是丹麦人休闲娱乐的场所,这里没有卡拉OK,也不太流行保龄球。如果朋友之间要聊天或聚会,一般都会选择酒吧而不是家。丹麦人搞Party的原则就是Get drunk,这也许就是北欧独特的酒吧文化。丹麦的酒吧一般禁止销售烈性酒和高浓度啤酒。
挪威:挪威的森林如此的出名,是因为挪威的森林覆盖率是如此的高,以至于酒吧可以建造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在森林酒吧内直接呼吸新鲜空气的代价是:全国所有的酒吧内禁止吸烟。
芬兰:在漫长的冬日里,芬兰的酒吧要等到晚9时以后才开始热闹起来。酒吧是芬兰最好的社交场所,如果酒吧已经人满为患,人们会自觉地出一个进一个。深夜一两点,你还能看到身着裙子的女孩子在零下20摄氏度的室外等候放行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