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受伤的老人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呼吸沉重,在附近没有监控的情况下是救还是不救?10月30日晚上9点左右,这样一道选择题摆在镇江市电力路上很多路人面前,最终,众多围观者的答案是选择望而远之,只有一位25岁的女孩选择救人。这位职业为护士的女孩表示,救人可能是职业病吧。(11月1日《现代快报》)
做一个英雄其实很简单,不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更不需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只需要奉行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信条,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体现。例如,这位叫做刘灵娣的“白衣天使”,她没有辜负天使的称号。
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作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在老人倒地的那一刻伸出援助之手是应尽的职业义务。而这种职业义务为何成为一种病?是刘灵娣护士真的病了吗?在看到老人倒地不扶已经成为社会路人普遍选择的当下,护士的“出格”行为和这种常态相比,看上去是病了,而实际上是社会病了。
社会病在哪里?首先是冷漠,和这个25岁的女孩相比,现场的群众,更多地是做了无意义的看客,即便是明哲保身之举,但在危急时刻能够打一个电话也是力所能及的举动。
其次,笔者要说明白的是,护士为什么能够去扶老人,除了她本身具有的爱心之外,她所说的“职业病”三个字值得分析。
职业是一种身份界定。护士救人是职业行为,这就降低了她可能遭受讹诈的风险,至少这种风险要比普通人小得多。应该指出护士职业是这位护士善意举动背后的“撑腰体。”
老人倒地,到底扶还是不扶?一时间撑腰体成为时尚,貌似给这个纠结的问题一个答案。北大副校长说过,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撑腰体”爆红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希望按照传统道德简单地处理这一本就简单的问题。更希望背后有一个人能够在遇到讹诈之时出来为自己撑腰,毕竟扶老人反受讹诈这样事情的确存在。
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撑腰体”了,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公众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的人让他伸出援手救助他人,结果可想而知。
救人成了职业病实际上是社会病了,一是社会教化失败,二是社会急难救助机制缺失,三是社会保障的不足。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给公众安全感,社会为个体撑腰,或许能帮助我们跃出这种道德困境。一方有难,八方援助,当这样的社会图景能够蔚然成风之时,这位护士的千千素手才不会显得如此柔弱,以致自嘲为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