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相亲如同交易 浪漫往往输给了现实
2012年1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式相亲如同交易 浪漫往往输给了现实

 

综合《中国青年报》 中国大龄单身男女所占比例有多少?这个数字目前暂无法考证,此前有媒体报道,2011年,国家民政局调研中国有1.8亿单身男女。在相亲时代,与爱不爱相比,能不能通过两个家庭的结合达到某种理想的生活水平似乎才更加重要。

日前,25岁的袁妮迎来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集体相亲活动。见面地点在北京一家拥有欧陆装修风格的四星级大酒店。入口处,每位来宾要填写一张巴掌大的卡片。上面的问题简单极了:哪里工作?有没有北京户口?月收入多少?填好后,袁妮获得一个红底黄字的号码牌——将号码牌挂在胸前,才能进入相亲现场。

在中国,浪漫往往输给现实相亲很大一部分已成商业交易

袁妮坐在舞台下,打量着轮番上台的单身汉。大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大头像与似乎永远不变的“硕士、有房、有车”等个人信息构成了某种稳定的结构。在中国现代相亲市场里,袁妮只是成千上万年轻人中的一个。30余年来,市场经济重塑了国家的面貌,而相亲这种古老的传统也拥有了某种商品的味道。就像要在股市中选择一只绩优股一样,人们热切地期望能够从市场中找到最好的那个人。

一名今年26岁的女记者3年前刚到北京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相亲对象见面前,对方的父亲要求先见一见她。那是个洗浴中心的大厅,大叔穿着体面的西服,脚上却套着双蓝色拖鞋,露出里面大红色的袜子。谈话开门见山,大叔毫不兜圈地问了买没买车、有没有北京户口这样的问题。“那么,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大叔继续追问。

“2000块。”为了结束这场“糟心”的对话,女记者给出了一个令大叔“糟心”的回答。果然,相亲到此为止,大叔的儿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

无论是在上海的人民公园或者北京的中山公园,都不难找到蜂拥而至的家长。他们捧着印有子女照片的征婚简历,在几百张并排的征婚海报前反复挑选,而每一张海报顶部所列明的条件或要求中,都会清楚地写明,判断合不合适的首要标准,往往是收入、财产或户口这样的外部条件。

“在中国,浪漫往往输给现实;相亲很大一部分已经变成商业交易。”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这样评价中国式的相亲热潮。

你已是硕士了,得找博士她没少遭遇相亲的尴尬

这场鹊桥联谊会有将近100人参加,但袁妮并没有打算从中带走一个如意郎君。她从英国硕士毕业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外表上看仍然像是个留着蘑菇头的大学生。当在体制内工作的叔婆郑重其事地把入场券交给她时,她只是觉得“搞笑”和“好玩儿”。

她甚至大咧咧地穿着T恤走进了相亲现场。然而,大堂里光亮得像镜子一样的大理石地面与会场里踩上去很有厚度的高级地毯都让她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我来自清华大学。”一位男士的自我介绍引来一片“哇”声。另一位30岁左右的参与者则老练地调动着女同胞们上台表演的情绪:“既然大家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来的,就不要有什么放不开的嘛。”

袁妮觉得尴尬不已。她拎起包,落荒而逃。事实上,自打踏入社会,她就没少遭遇这样的尴尬。

“妮妮,你要赶紧找!你已经是硕士了,得找博士了,博士怎么好找呢?”在老家打来的长途电话里,外婆反复叮嘱。

她的第一个相亲对象是个“优质银行男”,比袁妮大五六岁,在相亲领域颇为老练。一顿饭时间,他旁敲侧击地询问了袁妮在老家住城区还是乡下,平时穿什么牌子的衣服以及工作状况等问题。“我有种被默默估价的感觉,特别不爽。”袁妮说。

而袁妮关心的问题恰恰相反,她想与对方分享关于旅行和读书的事情。但说起这些,“银行男”的回答大多只是“嘿嘿嘿”的笑。

相亲过程都大同小异 先讲家庭条件再谈收入

在袁妮的单位里,同事刘畅的相亲经历更具有典型意义。她是名校毕业的知识女性,对爱情有着美好憧憬。从23岁算起,她已经有了将近3年的相亲史。

在刘畅的印象里,大部分相亲过程都大同小异:先讲家庭条件,再谈单位收入,如果有北京户口或者是党员,也被当成重要的比较优势。“前三脚”踢开后,偶尔会有介绍者补充一句“人挺好的”或者“相貌如何”,结束语则是“他也多大多大了,挺着急结婚的。”

在刘畅看来,大部分时候,相亲对象从见面到确定关系的“忍耐时间”是三顿饭,“见了三次,你还对他没有明确表示,会觉得你好过分啊”。着急了,就发来短信,“我觉得你条件挺适合结婚的,行不行”?

“我特别受不了‘适合结婚’这个词,就像做拼图一样。你可以说不喜欢我对我没感觉,但什么叫行不行,行就行,不行就拉倒,你这是议价呢?”刘畅觉得,相亲这事儿被物化得“挺可怕”。

这个相亲世界也有它自己的运行法则。刘畅的一个老同学,做生意发财成了小老板。他在交友网站办了一个白金卡,很快就找到了中意的女朋友。

白金卡还没过期,他扔给了一个被自己看做“屌丝”的男生,“你接着用吧”。

很多方面让我们不安全 不得不选择一张安全牌

几次相亲下来,袁妮觉得“胆战心惊”。但热心的叔婆仍然希望为小姑娘寻觅一个中意的对象。

“做生意的你可能不喜欢,工程师你喜不喜欢啊?我觉得跟你最合适的,还是要去文化部找找。”叔婆对社会看得透彻,“做金融的也很好,可以考虑啊。哎呀,不过现在做金融的都已经有对象了,人家现在的小姑娘啊,瞅得可准了”。

《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超过4000元才适合谈恋爱;受访的90后大学生则大多持“无房不婚”的观点;而在理想相亲对象的选择中,“公务员”这一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

在不同的权力网络里,相亲模式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在北京市某区法院工作的王敏今年28岁,漂亮、聪明,仍是单身。她所在的单位曾经组织过一次联谊活动,对象来自同区公务员系统。但有女同事私下抱怨:“区里的?至少得到北京市公务员系统吧。”

“为什么选择相亲这个通道?因为除了它是可见的,其他的通道似乎都堵住了。福利制度、高等教育给我们的保证太少了。社会很多方面都让我们不安全,所以我们不得不选择一张安全牌,如果想去真爱,成本太高了。”王敏说。

但这个爱看话剧、喜欢读野夫的书的女孩仍然用力抵抗着现实,“婚姻是大路货,爱情才是奢侈品。”她说。

王敏期待自己能找到理想伴侣,但是她也知道“时间并不多了”。“如果到30岁以后,我需要跟一个人结婚,他符合所有的条件,仅仅是我不够爱他。我想我仍然会跟他结婚。”她说。 (文中人物为化名)

相关链接

网上相亲渐成“潮流”

目前,全国单身男女数量已经过亿,网上相亲已经成为潮流,众多相亲网站应运而生。

资深婚恋专家、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认为,剩男剩女增多有其历史原因。大都市里生存压力大,很多人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奋斗打拼上,这也推迟了婚恋年龄。此外生活圈狭窄,宁可单身也不凑合的心态也导致了一些人迟迟找不到另一半。

“好在,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龚海燕说,与传统的线下婚介相比,网络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并催生了婚恋网站这一市场,目前选择网上相亲这一方式的人不在少数。”

龚海燕介绍,中国婚恋交友网站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相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你面对的是一个海量“相亲备选团”,缺点可能就是,网络是虚幻的,人们需要花一定的精力去判断对方情况的真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