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一个女子穿上一件真正合适的皮草,最终都会成为自己的女王。
没有一个女人能抵挡得了皮草的诱惑。说不清,道不明。女人从懂得什么是美的那一刻起,心中便有那么一件属于自己的皮草,会在以后某年的秋冬穿在身上。
那件心中的皮草,就像《蒂芙尼的早餐》里奥黛丽赫本凝望的那个橱窗里的昂贵珠宝,或是安徒生笔下小姑娘脚上永远停不下来的红舞鞋,又或是灰姑娘的那双独一无二的水晶鞋……那是一个关于可以变得更美好的梦想。
更多的关于皮草的印象,大约许多人都是从讲述旧上海故事的影视剧中得来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上海,舞会上的名媛贵妇们身着玲珑有致的旗袍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交际场合,散场之时她们便会披上皮草,高贵雍容,一如她们脸上永远精致的妆容和微笑,摇曳的背影和旧上海的繁华一起定格在时光隧道。多少年过去,那个身着皮草的华贵背影依然是多少女人心里对美的向往。
之所以被称之为“皮草”,据说是从“皮草行”演变而来的。在旧上海,俄罗斯的犹太人开了一些毛皮店,那时多以野生动物为主,毛皮非常昂贵。不过,上海的天气并不是特别冷,冬季短夏季长。于是,聪明的犹太人冬季卖毛皮,到了夏天就进了一些草席去卖,随后就将店名改成了“皮草店”。
从那时起,皮草就和价格不菲挂上了钩。似乎皮草也总是以不那么亲近的姿态出现。上世纪末,皮草成了财富的象征。在销售皮草的店铺和专柜里,通常还会在衣服上挂上“请勿触摸”的小牌子。那时候,皮草便在众人的瞩目中高高在上。
如今,皮草作为一种时尚被更多爱美之人穿在身上。当然,皮草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出它的风韵。太年轻不行,hold不住皮草的气场,像极了女孩子小时候在家里偷穿母亲的高跟鞋摇摇晃晃;太聒噪不行,你能想象一个大着嗓门旁若无人和身边人聊天,恨不能马路对面都能听见她在说什么的女人,着一件皮草招摇过市的模样吗;太脆弱也不行,成天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只怕是一件皮草也温暖不了一颗玻璃心,敌不了晚来风急。
所以,不用多,几分丽质,几分沧桑,几分气定神闲,几分淡雅从容,这样的女子刚刚好。
秋风紧,北雁南飞。冬天还远吗?倘若长着一颗女王心,这个冬季还有什么不敢把皮草穿上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