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孵化” 科研成果结硕果
2012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精心“孵化” 科研成果结硕果
“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合芜蚌综合试验区七成科研机构设在企业
记者 张火旺 文/图
光纤熔接机是中电科41所自主创新产品,图为科技人员正在对即将出厂的光纤熔接机做最后的性能检测。
 

“零房租、零费用”,在芜湖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可以实现零成本创业,还可享受退税和政府贴息贷款。加速孵化平台建设,拓展成果转化载体,在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已经风生水起。

科技和经济一直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为促进高新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试验区凸显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七成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省级科技成果都在企业。“在试验区,我们鼓励高新人才创业,同时最大限度地宽容失败。”蚌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勇勇说。

科学岛“孵化”的企业

在合肥科学岛循环工程院,有多家院内孵化的企业。10月12日,采访团跟随该院院长田兴友,走进重点孵化企业——甲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甲特贝贝’健康生态功能婴幼童装是采用甲壳素为原料研发,甲壳素杀菌性、对细胞的活化性、抗疫性应用在服装领域,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自主创新。”公司董事长李玲说。

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重点孵化企业之一。2010年,该公司在世界首创“控肥宝”化肥养分控失剂,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控失剂与普通肥料均匀混合造粒制成控失肥,施入土壤遇水可形成“豆腐脑状”,“锁住”氮磷钾等化肥养分不易流失,是未来新型高效环保化肥的核心专用添加剂,重点解决了化肥养分流失和挥发的低效问题。

“每亩增用5元的控失剂,却能降低30%化肥施用量,还因不用追肥节省了人力。”公司总经理王永国说,化肥养分控失技术世界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多年的应用“成绩单”显示,控失剂不仅大幅削减化肥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提高养分效率,使作物平均每亩增产超过10%。

比尔盖茨寄来的亲笔信

“创新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关键,创新者在应对紧迫问题、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解决方案时,可能产生神奇的结果……”今年5月29日,比尔盖茨在北京会见了芜湖圣大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商建忠,并于回国后给商建忠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亲笔信。

芜湖圣大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是芜湖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的企业。企业出品的“商环”(圣环)牌生殖系统环切吻合器,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商环写入了2011年框架文件,美国泌尿界称该技术为“中国人的奇迹发明”。

“传统的手术方式需2~3个小时,而商环牌环切手术时间仅3~5分钟,且不用开刀,无需吃药。”商建忠告诉记者,这是院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成果,产品已出口美、英、韩等多个国家。

在芜湖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业三年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学生梁星超,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9年,梁星超从淮南联合大学应用化工专业毕业,成为一家著名密封剂生产企业的员工。“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我决定回家乡芜湖创业。”梁星超说,最初他只是注册了一家个体经营部,经销工业密封胶,在申请进入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后,在服务中心全面辅导下,梁星超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芜湖市立坚胶业有限责任公司,有了自己的研发团队,现在注册商标一个,申请发明专利三项。

多家公司“毕业”的背后

像梁星超一样,目前已有更多类似的公司从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园区“毕业”。“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家。”据中心园区董事长王彬介绍,高新技术人才进入园区创业苗圃,只要有课题、有创新,可以不办公司,服务中心免费给予六个月的时间,由创业导师全方位、体系化地辅导。正式注册公司后,就进入了园区的“孵化器”,园区按注册资本的一半给予补贴,最高曾有一名大学生获得了140万元的补贴。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合肥推出鼓励企业实施产学研联合“1+N”计划。即:1家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要和2家以上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221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143家,共同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每年按30%的速度递增。近两年在组织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方面,合肥百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获得国家2526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蚌埠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创业服务中心,建成全市也是皖北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与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合作建设上理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将上海的科技优势转移到蚌埠高新区,蚌埠大学科技园一期也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向县区延伸,怀远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创建成为省级孵化器。截至2011年底,该市新增孵化器面积1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百余家。

记者手记

成果转化 源于政策“发力”

合芜蚌试验区创建以来,高新技术企业数由404家增加到940家,研发人员数由3万人增加到6万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由85个上升到300个,专利授权数由2507件上升到22780件……

一份份漂亮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背后,离不开一项项好政策的默默“发力”。

从2011年开始,省政府决定连续4年,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经费,推进应用科技、公共支撑平台和人才建设。

目前,我省已建立了集研发、交易、转化、服务为一体的“科技路路通”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省应用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50多个省级以上研发与转化平台,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集群、孵化、产业基地,芜湖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蚌埠玻璃新材料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在合芜蚌,中央驻皖科研院所无疑是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大批科研成果的就地、就近转化,推动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为创新型安徽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大院大所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的结果。

事实证明,只有突破科研、产业分离的枷锁,创建新的体制平台,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才能为发展赢得广阔空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