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研究生种地 或陷“阶层固化”怪圈?
非常道
财政局长鼓励负债发展,该怎么看?
山寨迎客松启示: “一把手”权力要审计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民研究生种地 或陷“阶层固化”怪圈?

柯锐
 

41岁的苗卫芳,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因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未找到合适工作而回家种地,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父亲想不开,服毒寻短见,所幸抢救及时,起死回生。(10月16日 《河北青年报》)

苗卫芳的理想是,毕业后找到所谓的“铁饭碗”——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希望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又适合实现写作梦。找“铁饭碗”,这是当下社会普遍的就业心态,大龄研究生苗卫芳也未能免俗。许多人,尤其是毕业生,找“铁饭碗”失利后会适时变通,再找另外的工作安身立命。遗憾的是,也许是苗卫芳如他人所述的“情商不高”,也许是他和家庭太过固执,他没有选择变通,并且在另外一个工作收入低于预期300元时仍然选择拒绝,最终回到乡村种地。

虽然回乡种地也算是一种形式的就业,对此我们无意做道德层面的评价,但是,这个农村学子左冲右突数十年仍然未能“跳出农门”,这样的结果,仍然会加强我们对“阶层固化”这一社会生态变化趋势的认知。

不过,在当下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分析大学教育和前景,却不能仅仅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教育回报率和个体的能力差异,而要特别关注家庭出身。这是因为,由于特权的横行和公平的缺失,“拼爹”流行,“萝卜招聘”不断,对于个体的毕业生而言,家庭背景尤显重要。虽然整体而言,教育回报率仍不低,“读书无用”论尚且谈不上,但来自寒门的学子,想凭借一己的努力和知识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是非常困难的。

还是回到现实,在大学扩招和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到上学本身存在机会成本和风险,毕业生难找工作或成常态。因此,纵使就业不如意也不要走极端,更不必钻“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不找”的牛角尖,而要积极改变观念,逐步实现就业和择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并且为社会也做出贡献。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