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之上,千载风雨千载沧桑(上)
阜阳城门遗迹不再
合肥城门了无踪影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阜阳城门遗迹不再

 

阜阳旧城分南北二城,北城北起泉河南抵鼓楼,长850米,宽450米;南城南北长1200米,宽950米。元以前为土城,明洪武初年重修颍州,将北城土垣改为砖垣,高1丈8,周长4里,开四门。

城门的变迁

宋朝时,阜阳古城池中的北门叫“承恩门”——在今天北关北端的路口;东门叫“达淮门”——也就是今天的小东门;西门叫“通汴门”——今天清颍路西端路口,从西门出去是通往当时首都东京汴梁的必经之路。

南门为老阜阳城的大正门,也叫“镇颍楼”——位置为今天的鼓楼,后来随着历朝历代城市扩容、人口的增加,镇颍楼渐渐地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了,后来改为鼓楼。据记载后又改为道观,同时兼为火警台, 民国时期的平射炮台。

那时,门外有护城河——即后来十二连塘,河上有座桥叫“玉环桥”。 据记载桥边有座土地庙 。

明朝初年,阜阳城在老阜阳城墙的西门旁,又开一个偏门,叫“望湖门”,俗称“小西门”。

明朝万历二年,添筑南城,北门不动,东门“宜阳门”为今天的东门。西门“宜秋门”即今天的西门。

南门“迎熏门”——也叫云亭,“颍州八景”云亭山影就是指此处的美景 。

西城新增开一偏门叫“五门楼”。 后有堪舆者说:“开此五门于颍城不利”,随即封闭 ,又新建角楼四座 。

西南方向为“克敌楼”。 东南为“望霍楼”——就是今天的奎星楼。西北“凯歌楼”。东北角是“向蒙楼”。很可惜的是民国28年全部拆除,只留下望霍楼。

2万人拆除城墙

据《阜阳县志续编》(民国)一书记载:1939年7月抗战期间,局势日趋严重,当时国民政府安徽省府委派驻扎在安徽的副师长赖刚来阜阳慰问,当时正赶上国民政府全国通令撤城,为避免阜阳被日军占领后不易收复。便以拆城防敌之名,征集了民工2万人四面动工。

先拆除城墙砖,继而拆除城上建筑,“城墙土隍平其过半”。城上建筑仅存鼓楼和奎星楼,刘锜祠拆后于次年重建数间,砖石城基仅存刘锜祠后和北城西面两段约百米上下。

当时的阜阳地方绅士豪绅名流,以阜阳距离交通线较远,且非日军必经之地和战略要地,加之黄河连年泛滥,恳请保留城垣以防止水患为由,纠集众人请愿至赖刚之处。

要求采取变通的措施:一者只拆去城垛,应对中央之撤拆城垣的命令;二者保留城基,以便日后应对匪患和水患之忧。

当时的专员郭造勋和县长王和均极力赞成。想能够保留文昌阁、白衣楼和刘武穆公祠等几处历史古迹。无奈赖刚拒不应允,于是全部予以彻底拆除。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