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掀开。以药补医逐渐成为历史,医疗结构开始回归公益性。医改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也让曾以大包干而开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安徽,再次走上历史舞台,成为此次变革的急先锋。
决策回顾:2010年9月1日起,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分配以及保障制度改革等也全面启动。
受访单位:省医改办。医改办主要职责是,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和建议等。
安徽样板妙在巧做“加减法”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我省对医改的探索之路也由此开始起步。
我省的医改经验又是源自哪里?这得从2009年的夏天说起……当年8月初,省医改办赴长丰县朱巷镇卫生院进行深入调研。一个月后的9月10日,一份题为《关于基层医药卫生机构管理体质改革的政策建议——长丰县朱巷镇中心卫生院调查报告》出炉。
该报告为我省医改进入“实战操作”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改“安徽版”到底妙在哪里?妙就妙在运用了并不简单的“加减法”。
以前,药品从厂家到卫生院,环节多,且环环加价。经过“减法”改革,药品流通环节简化了,竞标药价降低了,卫生院运营费用也减少了。 加成“减”没了,怎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经过“加法”改革后,收入渠道不再单一,财政补贴、新农合、门诊收入齐“进补”,骨干留住了,卫生院实力上去了。
安徽做法已经上升为全国政策
改革后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以上。来自医改办阶段性的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后,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以上。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次均门急诊药品费同比下降28.7%、次均门急诊费下降20.9%、次均住院药品费下降14.5%、次均住院费下降10.6%。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大大降低了药品价格,切断了药品供应中的利益链条,同时,确保了药品质量安全、价格合理、供应及时。目前药品配送到位率稳定在90%以上。不合理用药得到有效控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生素使用比例较改革前下降27.2%,门诊输液率降低2.23个百分点。
安徽医改的创新之举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国家层面,安徽医改模式也受到了充分肯定,甚至一些安徽做法已经上升为全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