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北京一公司推出了多款用真金白银制造的月饼。如两枚1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9520元;6枚1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25740元等,且都非常好卖。据悉,这些金银月饼多为政府机关送礼用。
(9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每到中秋时节,月饼总能唱起主角,然而这个中秋有一些“新节目”,因为天价月饼已经悄然登场,金银月饼又粉墨登场了,说它是月饼吧,并没有被吃的属性,说它不是月饼吧,但还具有月饼的外形。巧的是2006年6月1日起实施的《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仅对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内容作了规定,并没有对月饼的化学属性做限制。这就造成了一段法规空白,这个擦边球打得着实高妙。
然而,尽管“金银月饼”并不具备投资价值,这就决定了理性的消费者绝对不可能成为金银月饼的买单者,那么金银月饼背后是一股怎样的商业逻辑在暗流涌动?
正如黑格尔所言,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即便是普通消费者也讲究礼尚往来,商人更加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为何这种坑爹月饼能够大行其道?不需要推理论证,不需要苦苦求索,做月饼生意的商人们主动为懵懂的我们指点迷津:“我们周围全是政府机关,各地过节来送礼的买得多”,“ 北京限量2000套,现在只剩一套了”, “可以提供礼品公司的发票,开礼品、宣传品、烟酒、办公用品都可以,单价可以开小点。4万块钱的,发票上可以给你开100件,平均一件就400块钱,回去也好处理。”
理性的人不可偏听偏信,或许这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正如铺天盖地的路边小广告所重复的,大肆宣传金银制品的限量性已经成为一种惯常的伎俩,而这些不符合商业逻辑的“馈赠佳品”也经常拉着政府机关做垫背。
不过笔者坚信谣言止于智者,同样相信空穴必然不会来风,在这个讲究传统馈赠的中秋佳节,这种“买者不吃,吃者不买”的金银月饼最终会流入寻常百姓家,还是会做那王谢堂前的“燕子”,不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金银月饼最终的归宿,普通的民众自然无法深究,然而凭着社会经验,谁也不能否定商家的商业逻辑虽然坑爹,但也存在可行性,无疑这是一种悲哀。
无论如何,金银月饼大有流行之势,而直接指向政府机关的月饼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这种气味除了引起民众的质疑之外,纪检监察部门更应该顺藤摸瓜,无论如何政府机关总被抬出来为这种不符合商业逻辑的事物买单时,终究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