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现代畜牧科学跨越的脚步
2012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追逐现代畜牧科学跨越的脚步
合肥畜牧水产局政风行风建设硕果累累
刘磊 仇恒所
 

从2005年启动畜牧水产科学跨越工程以来,合肥畜牧水产人紧紧抓住科学发展不放松,以政风行风建设为抓手,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路高歌一路精彩:先后获得“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业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全省动物防疫工作先进市”和“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风景这边独好 养殖业生产再创新高

据统计,上半年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45.2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肉类产量22.2万吨、禽蛋产量8.1万吨、牛奶产量4.2万吨、水产品产量1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33%、3.99%、7.03%、4.06%。生猪出栏量、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29万头、645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6.3%、7.2%。期末生猪存栏123.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5.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2%;存栏家禽5135万只,同比增长3.5%;奶牛存栏3.6万头,与去年基本持平。

水产养殖结构不断优化,上半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2.5万亩,“四大家鱼”等大宗水产品生产保持稳定,河蟹、鳜鱼、黄鳝、泥鳅、小龙虾、龟鳖等名特优养殖发展势头强劲。苗种生产再上台阶,已繁殖鱼苗26.8亿尾。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未发生一起渔业安全生产事故。

奶牛存栏和家禽出栏位居安徽省第一,乳业、生猪、家禽、饲料、良种和加工六大体系建设日趋成熟,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畜牧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稳居安徽省首位。

全面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坚持引进与保护相结合、创新与推广并举的方针,组织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强化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淮猪、富安白鹅、乡鸡等3个配套系通过审定,森科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安泰和长风华多公司原种猪场建成投产,一举填补了全省空白。全市存栏种猪和种鸡分别达到15万头、120万套,立足安徽、辐射全国的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

大力扶持千区万场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公开公示,总量控制,先建后补”的原则,连续多年扶持养殖基地建设,着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全市共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4600多个,形成了以和威集团、温氏集团、立华公司等龙头企业自建基地为引领,以年出栏万头生猪、百万只家禽、存栏千头奶牛等养殖基地为示范,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主体多品种、多层次、多类型的规模养殖体系。规模比重达到75%以上,远远超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积极实施兴工强畜战略。不断加大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培育和引进了伊利、雨润、森淼等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建了以伊利、白帝为龙头的乳业加工体系,以雨润、徽商为龙头的生猪加工体系,以和诚、森淼为龙头的家禽加工体系,以新希望、大北农、湘大为龙头的饲料加工体系。全市奶业、生猪、家禽和饲料四大加工体系的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400万头、2.5亿只和200万吨,实现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的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延伸。

着力推进良种品牌培育。强化标准制定和执行,组织安徽博大公司等企业制定了《肉山羊饲养规程》等12个省市级标准,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标准化养殖基地3家、6家和150家。加强对生产环节监督,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全市通过三品认证、认定的企业有42家,春然牌冷鲜肉、白帝牌酸牛奶等8个产品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鸿汇牌蜂蜜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有效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强龙带动作用。伊利、和威、雨润、新希望、温氏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地建设和增资增产,森淼、长风、老母鸡集团等成长型企业焕发新活力。龙头企业集群效应显现,国家级龙头企业数、产业集群集聚度、产业辐射带动力均“领跑”全省。世界最大的肉鸡食品加工厂——和诚公司2亿只肉鸡食品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亚洲最大的奶牛场-马鞍山现代牧业有限公司2万头奶牛牧场项目进展顺利,已建成存栏8000头超大规模的高产奶牛繁育核心群。项目建设起点高、规模大、特色鲜明、带动力强,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培育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精心打造生态养殖园区。坚持把污染防治作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严格落实新建养殖场环境评估制度。突出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治理,组织实施沼气工程,大力推广发酵床、林间养鸡、猪沼渔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和技术,打造了肥西老乡鸡生态园、潜溪山庄和立华公司林间养殖等一批生态养殖园区,建成了长风、华杰、鑫华、科鑫等一批大型沼气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力促进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发展。

几年来,合肥市畜牧水产局着力在政策、防疫、监管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强化综合发展措施,为加快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畜牧产业的飞速发展,受到合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日前,该局又出台了《合肥市2012年新建种猪场、养猪场(小区)建设操作规程》等5个建设操作规程,正式启动2012年现代养殖业奖补工作,预计全年奖补资金达到2500万元。

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

自2008年市政府出台奖补政策以来,我市养殖业共获得市财政扶持资金达到5789.35万元,惠及300余个养殖企业。奖补政策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有效调动社会各行业投资养殖业的积极性,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生猪、奶牛养殖及龙虾、黄鳝等特色养殖,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有效调整了产业结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升,促进了我市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养殖业产值达到175亿元,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3.7万吨。养殖业产值、家禽出栏量、奶牛存栏量以及产业的集群集聚度、辐射带动力和综合发展能力均位居全省首位。

20项优惠政策为发展规模养殖提速

根据政策,市财政将对达到条件的新建年出栏5000头以上商品猪场(小区)、存栏150头以上奶牛场、出栏100万只以上规模肉禽场、3万套以上肉种鸭场、存栏1万只以上蛋鸭场、出栏500只以上规模种(肉)羊场以及新建规模龙虾、鳜鱼、河蟹繁育(养殖)基地、网箱黄鳝养殖基地等分别给予奖补。较往年相比,今年新增蛋鸭场、种羊场、肉羊场以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奖补。

新建养殖基地最高可获200万奖补

根据政策,新建并从国外引进原种猪3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一次性补助200万元;新建并存栏600头以上纯种能繁母猪,以生产二元杂交母猪为主的祖代种猪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2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一次性补助100万元;新建并存栏30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父母代种猪场,一次性补助150万元。

大力支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为确保合肥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实现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该市继续将动物防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由各级财政按照规定比例承担,免费发放农户使用。仅此一项,可以为全市农民节约养殖成本1300万元左右,其中市本级财政承担400余万。

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100%

深入开展畜牧业科技进万家和渔业科技服务促进年活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健康养殖理念,新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合肥市畜牧水产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市加强畜水产量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加强畜水产品监督抽查力度,国家、省、市三级抽检结果表明,检测合格率达100%,畜产品质量有保障。强化生猪定点屠宰检疫,仅城区就屠宰检疫生猪33.03万头,剔除并无害化处理生猪228头。狠抓外来牛肉质量监管,严厉打击“注水肉”、“病害肉”,上半年报验牛肉3.6万头,没收销售含水量超标牛肉138头。深入开展兽药GSP认证工作,已有188家兽药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不断规范。

重大动物疫病“零疫情”

层层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紧扣“零疫情”的防控目标,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扎实开展春季集中免疫和夏季猪病防控行动,有效防止了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截至目前,全市领发各类强制免疫疫苗2548.55万毫升,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样品1681份,检测结果表明,我市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检测合格率达97%,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达96%,蓝耳抗体检测合格率达97%,猪瘟抗体检测合格率达99%,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整体免疫效果好,坚持“源头与全程、农村与城区、专项整治与日常管理、检疫监督和抽样检测”同举并重,围绕“养殖、屠宰、经营和外来报验”四大关键环节,构建“政府组织、畜牧主管、部门负责、分关把守、市县联动、联合执法”的监管体制,全面推行了畜禽产品全程控制和监管。“私宰肉、注水肉和病害肉”等“问题肉”得到全面遏制,在全国率先解决了“注水肉”上市问题,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交口称赞。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